第3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版學案)
a.漢代 b.唐朝 c.宋初 d.元朝
14.唐太宗時,假設國家要在關中一帶修建一項大型水利工程,這項工程的實施涉及眾多機構,按照制度規定其運作程序是
a.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工部 b.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工部
c.尚書省→門下省→中書省→工部 d.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工部
15. 漢武帝為加強對地方官僚的監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實行察舉制 b.設置刺史 c.取消封國 d.創設御史大夫
二、非選擇題
16.(1999年上海高考題)有位史學家說:“科舉制的實行,用統一的標準來選拔社會上的優秀分子,使之參與了國家的政治”。清末維新人士認為:科舉制度“錮智慧”“壞心術”“滋游手”,造成了“破壞人才,國家貧弱”的后果。據此回答:
(1)這兩種看法是否互相矛盾?為什么?
(2)請就科舉制從隋唐的產生到明清以后衰落的歷史,談談你對其作用的評價。
18.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完善和加強,反映出封建專制統治加強的軌跡。中國古代封建帝王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所起的作用不盡相同。請回答:
(1)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和本質是什么?(2分)
(2)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的過程中存在著哪兩對基本矛盾?其發展趨勢怎樣?(4)
(3)你如何評價這一制度的進步作用和消極影響?(8分)
(4)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在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方面各有何突出特點?(4分)
(5)概括指出上述特點對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所起的不同作用。(4分)
(6)上述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過程,反映了中國封建社會怎樣的發展趨勢?(2分)
第3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選擇題
1 - 5 badbd 6―10 bbdcb 11—15 cbcbb
二、非選擇題
16. 解析:解答該題首先要搞清兩段引言的含義,前者是肯定科舉制的積極作用,后者是抨擊其消極作用。在早期階段,其積極作用是主要的,而隨著封建社會的衰落,特別是到了明清時期,其消極作用日益顯現出來。解答該題要緊緊把握住歷史發展的時代特征,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評價科舉制。
答案:
(1)并不矛盾。這兩段話是分別對科舉制度前期和后期所起不同作用的評價。
(2)這兩段話是對科舉制在不同時代所起作用的評價。隋唐建立科舉制度,適應了士族衰落,庶族興起的客觀形勢,為庶族參政開辟了途徑;擴大了地主階級的統治基礎,為繁榮古代文化作出了貢獻。明清時期科舉考試內容限制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八股取士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實際學問,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清末,科舉制度嚴重阻礙了科技文化的發展,限制了新型人才的成長,不利于社會進步。
17.(1)核心:皇權至上和地方服從中央。本質:專制政治(或君主專制制度)(2分)
(2)基本矛盾:皇權與相權的矛盾,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