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產業和勞動者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三、解疑釋難
1.農業問題的重要性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國民經濟中最基本的物質生產部門:農業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農業是工業等其他物質生產部門與一切非物質生產部門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農業是支撐整個國民經濟不斷發展和進步的保障。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剩余農產品的不斷增加,是社會其他一切部門存在和發展的共同基礎。農業自身的基礎地位和作用是由其自身的性質決定的,不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而改變。
把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更是由我國的具體國情所決定和要求的。農業問題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而且是重大的政治問題:農業問題直接影響到農民收入的提高,并進而影響到農村的購買力的提高,擴大內需方針的落實,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影響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影響到工農聯盟、國家政權的鞏固,農村的社會穩定;關系到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能否保持獨立自主地位。
2.我國農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1)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仍然比較脆弱,農業發展速度仍然相對滯后,農業仍然是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
首先,我國農業資源短缺,面臨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體國情;
其次,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低,我國農業生產的技術裝備水平與勞動生產率低;
第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農業生態環境亟待改善;
第四,我國現階段的糧食過剩,是階段性、結構性、地區性的過剩,是低水平下的過剩。
第五,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農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不合理;
第六,農業市場化、社會化規模化水平低,效益低下,農產品的競爭力差,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比較突出。
(2)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這是完成我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實際上是將農業生產從原來追求產品數量為主轉變到高產、優質并重和提高效益上來。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核心是實現農業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這就需要:
①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長期穩定并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改革農村土地流轉體制,推動農村土地使用權的市場化流轉。要繼續深化農村稅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
②關鍵是發展農業科學技術,實施科教興農戰略。
③增加農業投入,加快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態環境——這是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物質基礎。
④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實行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的經營方式。這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適應生產發展要求的經營方式,是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將我國農業改造成為現代化農業的重要保證。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生產和經營過程中的一種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組織形式和經營方式。具體地說,就是根據農業市場化的要求,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利益為紐帶,以合同契約為手段,以廣大農戶為基礎,依托農產品加工、銷售企業,圍繞區域性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實行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通過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形式,將農業生產過程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連接成完整的產業系統,逐步形成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經科教一體化的生產經營體系的利益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