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的成分
2.向燃燒匙中加入稍過量的紅磷,關閉c處的止水夾后,點燃紅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緊。
3.提示學生觀察紅磷燃燒現象。
4.冷卻后,打開止水夾,再由學生觀察現象。
5.進入廣口瓶中的水的體積相當于原廣口瓶內空氣中哪種氣體的體積?
學生討論。
學生在老師引導下進行實驗,并解釋實驗原理
【學生思考】水為何會進入集氣瓶中,進入集氣瓶中的水的體積取決于誰的體積?
學生分組討論,并報告討論結果。
學生觀察紅磷燃燒的現象:紅磷燃燒時產生黃色火焰,放出大量熱量,并有大量白煙,最終燃燒停止。
學生觀察:打開止水夾后,燒杯中的水進入廣口瓶中,約占紅磷燃燒前瓶中空氣體積的1/5。
學生分組討論后,各組派代表回答。
通過實驗增強感性認識,解決學生的疑難
培養觀察能力及思考能力
培養分析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增進學生間友誼和凝聚力
科學分析:
指導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明確:
①上述實驗中,紅磷燃燒時與廣口瓶內空氣中的氧氣發生了反應,生成了叫做五氧化二磷的固體。上述實驗中的大量白煙就是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固體,該固體沉降后溶解于水中。因此白煙最終消失。
②打開止水夾后,燒杯中的水進入廣口瓶的原因。
③進入廣口瓶中的水的體積相當于原廣口瓶內空氣中哪種氣體的體積?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約為多少?
④廣口瓶內余下的氣體主要是什么?它有何性質?
探索交流:引導學生對實驗中的問題進行交流。
形成結論:
a.由于過量的紅磷燃燒時耗盡了廣口瓶內空氣中的氧氣,使瓶內氣體減少,壓強降低,打開止水夾后,燒杯中的水就會進入瓶中。而且廣口瓶內氧氣被消耗多少,進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因此,從燒杯中進入廣口瓶的水的體積就相當于原瓶內空氣中氧氣的體積。
b.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1/5。
c.廣口瓶內余下的氣體主要是氮氣,它不能支持燃燒。
做這個實驗時如果①裝置氣密性不好;②紅磷不足,沒有把氧氣耗盡;③沒有等到冷卻就打開止水夾,那又會出現怎樣的結果呢?
思維點撥:完成這個實驗的關鍵是:紅磷的用量要充足,要保證能夠將瓶內氧氣耗盡;整個裝置氣密性要好,不能漏氣;要注意待集氣瓶冷卻至室溫時再打開止水夾。
反思與評價:按上述方法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你認為還有何不足?紅磷可否用木炭等其他物質代替?
學生體會實驗原理并從中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
學生再次進行討論并得出結論。
學生討論后得出:上述體積是估算的,存在較大誤差。
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在交流中取長補短。
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培養學生對實驗的評價能力。
【實驗探究4】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的藥品選擇及量化測定
提出假設:藥品可以用其他物質(如木炭、硫等)代替。
教師提供:右圖裝置(廣口瓶容積約為400 ml)、10 ml量筒、100 ml量筒、500 ml量筒,以及水、紅磷和木炭等儀器和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