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課 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相關知識連接
阿拉伯數字傳入中國
16世紀末西學東漸,歐洲初等數學開始傳入中國。但仍采用一、二、三、四••••••的數目漢字,而未使用阿拉伯數字。
1885年,美國傳入狄考文(1836----1908)與山東平度人鄒立文共同編譯數學教科書《形學備旨》,1891年又完成《代數備旨》,1892年完成《筆算數學》。1893年,蘇州博習學院的教士潘慎文與紹興人謝洪賣合譯《代形合參》,翌年完成《八線備旨》。這些教科書開始明確地在算式里采用了阿拉伯數字,加、減號也改用了現在的+、﹣,分數采用分子在上、分母在下的計數法,比李善蘭的書有了改進。清末改良主義政論家王韜在他的《西學原始考》
中,也介紹了阿拉伯數字通行于西方的情況。1898年后,中國各地紛紛開辦新法學堂,西方數學知識和阿拉伯數字便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流傳。
由此可見,阿拉伯數字在中國的真正傳播和普及,應該定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