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課 第三次科技革命
計算機網絡技術。
生物工程技術。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學生聽講并回答:什么是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克隆技術。
學生回答,并就自己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了解自由發言。內容涉及衣、食、住、行等方面,如通訊手段的變化、交通運輸的變化、家用電器的變化、飲食衣著等方面的變化。
學生自由發言,暢談互聯網技術對自己學習、生活的影響,或對網絡技術發展的了解。還可以推薦幾名代表演示互聯網給自己學習生活帶來的便利,教師和其他學生還可即興補充。
①學生根據自己的了解或收集的資料介紹克隆技術。
②學生展開討論,教師適當點撥,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
③學生展開討論,形成正確觀點,即:在科技發展中應當關注人類生存環境質量,注重可持續發展,趨利避害。
學生通過對材料進行對比、分析、思考,體會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
①認識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涉及多種領域,顯示出技術群的特點。
②從中得出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的結論。
③體會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各領域的相互交叉、滲透。
④悟出科技進步已日漸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
學生通過分析、體會材料和討論,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社會經濟結構和勞動力結構產生的重大影響。
通過了解各國制定的高科技發展計劃,加深由于科技進步推動經濟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因而許多國家大力發展科技的印象。
設計能激發學生興趣的導語導入本課學習。
方案一:“很多同學都看過科幻影片《黑客帝國》、《魔鬼復制人》,你可曾想到,這兩部電影涉及的正是當今方興未艾的兩大高新技術,分別是──?”(待學生回答后進入正題)今天我們就來了解這些技術是如何誕生并迅速發展的。
方案二:“當今科學技術發展一日千里,使人類社會的面貌日新月異。”有人曾戲言:“馬克思沒有坐過飛機,列寧沒有看過電視,毛澤東沒有用過手機。”的確,與生活在50多年前的人們相比,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況發生了極大變化,這一切變化就是由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帶來的。
介紹二戰期間軍事科技的發展,如美國為計算炮彈彈道而研制使用了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利用原子能技術研制了原子彈并用于實踐,德國人制造液體燃料火箭用于空襲英國。戰后,這些軍事技術轉為民用并迅猛發展,形成了風起云涌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
由此可見,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于何時?你知道第三次科技革命在哪些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你比較熟悉、體會較深的是哪些技術?
在這一系列科技成果中,大家比較熟悉、感受較深的首推電子計算機的使用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結合自己的體會談談對這一技術的感受。
除了互聯網技術之外,生物工程技術是近年來發展迅猛的新型跨學科技術。
簡要介紹生物工程技術的特點,引申到克隆技術。
提問:
①你對克隆技術有哪些了解?
②你認為克隆技術是否應該有所限制,是否應該克隆人呢?
③科技的高度發達,給人類帶來了種種便利,但也帶來一些負面效應。對此你有哪些了解?你認為在科技發展中應當注意什么問題?
將有關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文字材料、圖片、數據分類展示:
①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后出現的新的科學技術分類設計成表格,連同有關的一些圖片提供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