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教學設計5
在讀詩的過程中,我們與詩人的心是相通的,我們讀懂了詩人殷殷的赤子情懷,祖國之愛在我們的心中,也就如潮水般奔涌——
五.寫作特色
①設喻
②結尾升華主題
在詩歌教學中,我們不能偏重理性的挖掘,應該還詩歌以詩性的閱讀,缺乏感情,思維凍結也達不到鑒賞的效果,應當神游萬仞,思接千載,比如第一單元主題是“愛國”,就可以從這方面進行學會對相關內容類比強化,以助理解。
學習〈〈鄉愁〉〉注意將它和〈〈詩經〉〉結合起來,它們都有結構美和音韻美,并訓練仿寫;注意結尾升華主題的特點。
〈〈我用殘損的手掌〉〉和艾青的《我愛這土地》類似,大致設計為:
①在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的基礎上深入理解詩歌內涵;
②詩人在想象中撫摩祖國大地的過程,(摸索—掠過---輕撫);③意象:“這一角”“那一角”(淪陷區),“遼遠的一角”(解放區)
④寫作手法:想象,對比
《鄉愁》教學設計
教師利用課前5分鐘放歌曲《鄉愁四韻》
一、導入新課
剛才我們聽到的是中國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四韻》,據說當年羅大佑在中國臺灣的現場演唱上,這首歌曾使在場觀眾熱淚潸然。是呀,哪一位海外游子不思念自己的故鄉,哪一位海外游子不思念自己的故國呢?今天就讓我們再一次來感悟一下余光中糾結于他內心40余年的情結吧!
二、教師放余光中《鄉愁》的朗讀錄音,同學們體會。
三、學生分組自讀余詩(可同桌互讀,一人讀一人聽)
四、教師找學生范讀余詩,其他同學進行品評,后再讀,教師進行指導,后學生再一次進行品讀。
(師:通過讀詩,現同學們對本詩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我們來共同解決幾個小問題,看誰回答的準確)
五、師生共同來分析本詩。(教師通過多媒體出示三個問題,師生討論完成)
a.詩人旅居海外幾十年,你通過詩中的哪些詞語看出“鄉愁”一直縈繞在作者心頭?
(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
b.這四個時間序詞分別代表了哪四個人生階段?這四個人生階段又因什么而愁?
家愁
國愁現在(老年)──國土分裂憂思綿綿(歸思濃愁)
c.在四個人生階段中,作者借用哪些具體事物來解思鄉之愁?
一枚小小的郵票──寫信可寄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