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上冊全冊教學設計5
綜合以上四篇文章的具體內容,我們不難看出,在這個單元的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社會風貌,體會歷史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歷史作用,脫離特定環境審視人物的做法是不足取的。
這個單元還將五首詞放在一起讓學生集中學習。這五位詞作者代表了詞發展的不同時期、不同流派,通過學習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詞的常見題材和風格,提高審美品位。溫庭筠的《望江南》是在中晚唐詞體初興時期的一篇名作。這首小詞表現了一位因心愛的人遠行而獨處深閨的女子的生活狀況和內心情感。在不到30個字的詞作中,卻容納了很多內容:就時間而言,從清晨寫到黃昏;就景物而言,從樓頭、千帆,寫到斜暉、江水,又寫到白洲;就人物內心情感而言,從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腸斷”。景物層出,情感起伏。全詞沒有粉飾、刻板之語,多用白描、直敘的手法,卻又含蓄、細膩、清新、明快,是溫庭筠的代表作品。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是他在西北宮中的感懷之作。依據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的慣常體例,詞的上片重在寫塞下秋景,下片集中抒發了身處邊塞的征人之情。范仲淹在這首詞中反映的是自己身臨目見的景物,表達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們的感情,所以全詞讀來真切感人。詞的意境悲涼、壯闊,形象鮮明,生動,語言質樸、凝練。從題材、情調和藝術方面來說它都為宋詞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對宋詞的發展產生了很好的影響。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是蘇軾任密州太守時(熙寧七年,1074)與同僚出城打獵時所作。詞的上片在大幅度地描繪出獵的群眾場面后,特別突出地表現了作者的少年狂氣。下片抒發了作者要報效國家、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這首詞從題材、情感到藝術形象、語言風格都是粗獷、豪放的。與溫庭筠的《望江南》格調截然不同。寫此詞后,蘇軾曾寫信給朋友說這首詞“雖無柳七郎(柳永)風味,亦自是一家”(《與鮮于子駿簡》),可見當時的作者已意識到詞應有兩種不同的風格,蘇軾在他的一些詞作中便是在自覺地實踐著自己的風格。李清照的《武陵春》是紹興五年(1135)她寓居在浙江金華時寫的。當時她已經52歲,經歷了國家敗亡、家鄉滄陷、文物喪失、丈夫病死等等不幸遭遇,處境凄慘,內心極其悲痛。這首詞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實的生活片斷和思想情感。暮春時節,鮮花經過春風的搖動已經零落殆盡,只有土地上還殘留些花的芬芳,“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花開花落年年如此,而人卻與以前大不一樣了,國破、家亡、夫死,她對一切都喪失了興趣。即使有心訴說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淚先流。她的悲哀是不可觸摸的,無法承載的。人們總是把愁怨比做連綿不斷的流水,比做斬盡還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卻另尋了一個新思路,說:自己的愁重得連船都承載不動。只這一處便勝出前人許多。她又用“也擬”“只恐”等虛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動層次清楚地表露了出來,像這樣的藝術構思和表現手法實在很新鮮、奇特,所以被詞論家稱贊為“創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充分地表達了作者的愛國激情和壯志不遂的抑郁、憤慨。詞中描述了作者往日的軍旅生活。看寶劍,聽號角,分麾下炙,聽塞外聲,沙場點兵都是極雄豪、壯美的行事,都是作者熱愛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記憶,被削去官職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羨軍中生活,渴望再有機會從軍殺敵,建立功業。這首詞節奏緊湊,寫聲繪色,形象鮮麗、生動。最后結句戛然而止,但卻遺音繚繞,余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