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思品日益富強的祖國教案
教學目標:
1.體會新中國建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后,我國工農業生產突飛猛進,科學十時微迅猛發展,祖國一天比一天富強的情感。
2.知道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改變了一窮二白的面貌,并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驕傲。
教學重、難點:
教育學生為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驕傲。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活動一:從吃飯看變化
1.師:同學們,你們平時都吃些什么?------是呀,民以食為天,人們每天都要吃飯,那么,從我們的餐桌上能否看到我們祖國的變化呢?我們一起做個小調查。
2.餐桌上的小調查。首先確定調查對象,了解對象的相應年代,如:爺爺奶奶等。其次設計調查提綱:如調查平日、節日的食物。再次進行調查活動、整理資料、完成調查報告,并提出問題。
3.小調查大討論。先組織小組討論,對調查結果進行比較、分析、有什么問題和感受。如:為什么50年代糧食那么緊張,而現在人口多了反而不緊張了。接著可同學的爺爺奶奶等老人做顧問,開展對話,從而了解那時人們吃不飽的原因。
活動二:農業發展小探究
1.確立專題研究主題。如:糧食、蔬菜為何越來越豐富等
2.確立研究主題后,讓學生分組調查、采訪、查資料、閱讀等方式進行研究,得出研究結論并交流。
(1)觀察65頁圖,談談了解的信息,體會我國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2)學生分組對糧食產品、蔬菜、水果、蛋等供應情況進行調查。完成調查表。
(3)分組匯報調查情況。糧食類(介紹袁隆平的貢獻)蔬菜水果類(介紹一年四季能買到的,出示種植基地的圖片)
介紹肉、蛋、禽、水產品的豐富。
3.教師總結,介紹鄧小平與改革開放的有關事情。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活動三:中國工業發展小探究
1.教師出示實物:火柴、釘子并問:請大家看這是什么?你知道它在解放前叫什么嗎?(洋火、洋釘)
2.問:解放前不僅火柴叫洋火,釘子叫洋釘,那時點燈用的煤油叫洋油,建筑上用的水泥叫洋灰。為什么在這些東西名字前頭都加個“洋”字呢?讀教材資料
3.師:解放前的中國,連火柴、鐵釘都要從外國進口,那時人民的生活是怎樣的呢?為此我請同學們自己回家采訪家里的老人,請大家說一說你家里的老人小時候的生活是怎樣的。
4.找找家中的“中國造。開展調查—舉辦中國造產品展示會。
5.“洋”字頭是怎樣甩掉的。閱讀教材并討論交流,通過熟悉的工業用品的發展,引導學生感受新中國成立來我國的日益富強。
6.結
活動四:關注科技中的“中國第一
1.中國的第一”
(1)閱讀教材70-71頁,引導學生關注的思考我國在科技技術方面的“零”的突破。分組收集有關“第一 ”的數據、圖片資料。
(2)小組匯總,舉辦展出。
展望未來
1.我們社會主義祖國已經解決了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到xx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xx年翻一番,使人民過上寬裕的小康生活,到21世紀中葉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那時,人民生活和國家會怎樣?
2.展望未來。
3.:到那時,祖國會更加繁榮富強,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4.讓我們共同對祖國說出我們的心愿――騰飛吧,祖國!騰飛吧,東方巨龍!
5.共同說出對祖國的祝愿,結束全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