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不同地區 不同生活
(二)智力闖關,了解民俗
第一關:他們來自哪一個民族?你怎么知道的?
交流:第一個藏族,了解藏袍(書94頁)課件
第二個傣族,課件展示傣族服飾(傣族服飾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大方文雅,色彩艷麗。)
第三個蒙古族,了解蒙古族的服飾(欣賞蒙古族的服飾)
第四個維吾爾族,了解維吾爾族的服飾
你們真聰明,第一道題難不倒大家。接下來請大家按照你喜歡的民族入座。
對藏族感興趣的坐第一組,對傣族感興趣的坐第二大組,對蒙古族感興趣的坐第三大組,對維吾爾族感興趣的坐在第四大組,接下來的題目將利用你們大家的智慧共同來完成,現在開始你們可以對你們感興趣的民族作一些準備,可以閱讀手頭的資料,也可以上網查找你感興趣的民族的知識和風俗。
第二關:你們知道他們所在地區一日三餐主要吃什么? (分小組解答)
交流:1.藏族:書94頁 2.傣族 3.蒙古族 4.維吾爾族
教師總結: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區由于溫度和水源條件不同,種植的農作物也就有差別,所以在我們國家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你們知道原因嗎?
(讀書93頁的有關內容)
小結:各地區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千差萬別。
第三關:如果你到那里去作客,怎樣做才是文明小客人?
1.學生查找資料并在小組內交流討論
2.辨析:他們是文明客人嗎?
(1)藏族:看圖片《作客西藏》
(2)傣族:聽故事《周總理參加潑水節》
討論:周總理是怎樣做客的?為什么這樣做?
(3)蒙古族:看小品:《蒙古包做客》
討論:蘇惠這樣做可以嗎?這樣做會有什么影響?
小結:蘇惠這樣做是不對的,我們應當尊重他人的民族習慣。只有尊重他人的民族習慣才有利于搞好民族團結。
(4)維吾爾族:快板
3.小結:“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 各地由于生活環境的不同,生活習慣也有差別,要做文明客人,就要了解我們要去的地方的自然環境和風俗習慣,不同的環境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恭喜你們順利過關了!你們可以跟著他們去旅游了!
(設計意圖:課堂中老師能做學生的朋友,與生平等,用商量式的語氣向學生提出學習建議和要求,使學生從心底里體驗到學習的愉快,在學習中學會發現問題、質疑問難,會從不同角度表達自己獨特的看法。)
(三)風情欣賞,了解風物
不同的地區,不同的風景,真美呀!
1.配樂:《珠穆朗瑪》(西藏)著重介紹青藏鐵路沿線風光,和西藏特有交通工具——牦牛。
2.《西雙版納(云南民歌)》欣賞云南的山水以及豐富的動植物,著重介紹當地的特色房屋——吊腳樓。
3.《敕勒歌》(蒙古草原)欣賞蒙古草原上牧民的蒙古包,牧民放牧羊群時縱馬馳騁草原的情景,以及那達慕大會的盛況。
4.《在那銀色的月光下(新疆塔塔爾族民歌)》介紹坎兒井以及種植葡萄、曬制葡萄干的勞動場景,介紹當地的住房特色。
(設計意圖:在此環節中,教師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制作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氛圍,以最快捷、最生動、最易被接受的方式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愉快地進入了最佳的學習狀態,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四)總結全課,拓展升華
1.播放歌曲《大中國》
2.請同學們跟著唱,想想這首歌唱的是什么?
(出示56各民族的大照片,貼在黑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