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課不同地區 不同生活
3.小結:我們雖然生活在不同的地區,過著不同的生活,但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家,名字叫中國。在這個大家庭里住著56各民族,有著12億的兄弟姐妹。各族人民和睦相處,親如一家,共同為建設祖國做貢獻。
(五)布置作業,課外實踐
1.了解其他地區的生活風俗。
2.搜集其他民族民風民俗的圖片,下節課交流。
(設計意圖:把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這是品德課程始終貫穿的一條主線。在教學中,老師注意回歸生活,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各種學習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學的最終目的。)
三、課件制作和使用的設想
本課教學可設計成電腦網絡課,由老師負責將相關資料、網址搜集整理,供學生查閱,也可以根據教學環節編制幻燈片:1.民族歌曲視頻欣賞(《青藏高原》《月光下的思念》《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新疆好》);2.智力闖關題目(組圖“穿”、交流“吃”、課文93頁相關內容、辨析討論、小品交流);3.配樂風情介紹(《珠穆朗瑪》+青藏鐵路沿線風光+牦牛、《西雙版納》+云南山水+吊腳樓、《敕勒歌》+蒙古包+那達慕大會、《在那銀色的月光下》+坎兒井+葡萄干+住房特色);4.歌曲《大中國》、56個民族大照片;5.課外作業。
四、對本課時教學的簡短提示與建議
本課內容涵蓋非常廣泛,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達成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最有效的教學就是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發揮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設計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結合起來,從生活中、社會上找話題,幫助學生增進知識、拓展經驗、提高能力。
第3課時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使學生了解一些少數民族的人口分布,風俗習慣,節日服裝,文化藝術等,感受祖國大家庭千姿百態的民風民俗,從而激發學生對祖國,對人民的愛。
2.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組織活動的能力。
二、活動準備
1.我國不同地區民風民俗的圖片資料。
2.準備傣族、朝鮮族、維吾爾族、瑤族的服裝。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經過上兩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祖國幅員遼闊,有多種多樣的溫度帶和干濕地區,也飽覽了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旖旎的風光,對他們的風俗民情也有所了解。同學們又去認真地查找了有關的資料,今天,我們就針對各地區與眾不同的“衣食住行”進行分組匯報。
(設計意圖:一上課老師就開門見山,既復習了前兩課所學,又讓每個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給學生一種心靈直白,加深印象。)
(二)匯報
“衣”——穿出精彩(第一小組)[匯報形式:換衣游戲]
第一小組組長:老師、同學們,大家好!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的服飾歷史源遠流長,文化輝煌燦爛,已形成一道世界公認的亮麗風景。
下面,我們進行一個游戲“換衣服”。(展示校舞蹈隊民族舞演出服裝若干),你們瞧,為了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我們舞蹈隊的小演員都想來一展風采,萬事具備,只是還缺“服裝”分配者,現在,就請你們來幫忙。
1.(小演員a出場):《金孔雀》音樂響起,a翩翩起舞,片刻:“同學們,你們認為我應該穿哪一套服裝上場?”(指名拿服裝給a,a退場換衣)
甲:請問你是怎么想的呢?(《金孔雀》是傣族舞蹈,我給她拿來了傣族筒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