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六、七單元教案
2、培養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觀念。教、學具準備:米尺、學生準備一根毛線、學生尺,每個學生發一張長7厘米的紙條。教學重點
及難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教學方法
及手段
講授法、談話法等
學法指導
練習法、討論交流等
集體備課
個性化修改
教
學
環
節
設
計一、引入新課談話:生活中的物體有大有小、有長有短,如果我們要想知道課桌面有多長怎么辦?你們量量看。說說自己是怎么量的。討論:怎么樣量更好些呢?(用尺量)認識尺上的一個新朋友——厘米(板書課題:厘米)二、教學新課1、認識厘米(1)學生看直尺,說說看到了什么。(2)介紹刻度線和1厘米,請學生在自己的尺上找出1厘米給同桌看一看。(3)用兩個手指比畫1厘米有多長,說明:厘米是比較小的長度單位,今后我們在量比較短的物體時,可以用厘米作單位。2、學習量長度(1)拿出課前發放的紙條,用厘米作單位量一量物體的長度。先在小組內商量怎樣量,再動手。(2)交流是怎樣量的。(3)討論:哪種方法正確?哪一種方法更好些?(4)小結:我們把刻度線0對齊紙條的一端,再看紙條的另一端對著幾厘米刻度線,紙條就是幾厘米,這方法既正確又簡便。(5)完成書上第51頁,書上的小刀是幾厘米,線段是幾厘米,把它填寫在書上。3、練習量長度(1)做“想想做做”第1題。指名說一說哪一種量法對,其他量法錯在哪里?(2)做“想想做做”第2題。先讓學生說說紅色的線段有多長,藍色的線段有多長,再提問:這兩條線段都接近幾厘米?你認為可以怎樣說?(大約8厘米)小結:我們遇到線段或物體的長度不是正好幾厘米時,可以看它接近幾厘米,用“大約幾厘米”來表示。(3)量一量學習用品的長度。(4)做“想想做做”第4題。量好后填在書上。告訴學生要記住這個長度。(5)做“想想做做”第3題。學生獨立作業,同桌互相檢查。4、畫線段學生在本子上畫一畫7厘米長的線段,請一名學生在投影儀上示范,說說是怎樣畫的,討論:你喜歡哪種方法?再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畫一條長7厘米的線段。三,全課總結。今天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你對這節課的什么內容最感興趣?你打算用所學的知識去做些什么?
板書設計
執行情況
與教學反思
年級: 二 班級: 主備人:王琴 日期: 年 10 月 14 日
周 次
8
課次
3
授課課題
認識米
教 學
基本內容
課本第52-53頁例題和試一試,課本第53頁“想想做做”
教學目的
和要求
1、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2、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3、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再通過測量進行驗證;會恰當地選用長度單位,并聯系生活實際應用;發展空間觀念。教學重點
及難點
教學重點: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教學難點:建立厘米和米的長度概念教學方法
及手段
講授法、談話法等
學法指導
練習法、討論交流等
集體備課
個性化修改
教
學
環
節
設
計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