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二年級上冊 識字8 有效教學課例
對于由基本字“包”構成的這組形聲字,教者編撰了如下語段:“一撇橫折鉤,小巳藏里頭。草上花含苞,水邊魚吐泡。有食吃個飽,有火放花炮。”這段話將字形結構中因含有同一個母體字(包)而形似的一組字聯系起來,為學生提供了識字的語境,簡化了兒童識記漢字字形的心理過程,學生可以通過聯想求同與辯形求異加深對字形、字義的理解、掌握。這就是“浪漫的、整體感知的、有意義的背景下整體歸類性識字”。體現了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只有當識字對兒童來說變成一種鮮明的、激動人心的生活情景,里面充滿了活生生的形象、聲音、旋律的時候,讀寫教學的過程才能比較輕松。”這一教學原則。
2、 變“教符號”為“教文化”
漢字是世界上最富有詩意的文字,它凝聚了先人的靈感和智慧。過去,老師們只是把漢字當作死板的符號,一味的告訴學生這個字怎么寫,那個字怎么讀,這個字不能多一點,那個字不能少一撇,忽視了漢字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底蘊。其實,我們的方塊字潛藏著豐富的審美和詩意,有著深厚的文化意蘊。本課例中的“包”小篆的寫法為“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是“裹”的意思。編者將 “苞 飽 泡 炮”選入教材,是因為“包”在這幾個字中具有兼表音義的功能。教者深刻把握了編者的意圖,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漢字的構字規(guī)律,演示漢字的演變過程,揭示字與字之間的聯系,變“教符號”為“教文化”,使學生知曉漢字的來龍去脈,知曉漢字背后的信息,讓學生在新奇、興奮、快樂和崇拜中學習漢字,產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認同感,使?jié)h字教學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這個課例中,教師充分展示了漢字獨特的魅力。在孩子們的眼里,漢字是一幅畫、一個故事,一個小小的世界。他們猜謎語、編故事,在語境中認識字,在實踐中運用字,學得興趣盎然。他們在識記漢字的同時,感受到了祖國文字一筆一劃的合理和絕妙,更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博大和深遠。
課例點評
聽朱曉紅老師這節(jié)識字課,以下的感覺尤為強烈。
一.充分地利用了教材資源
從課例看,朱老師在鉆研教材的時候,堅持了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以文本為第一資源,注意了對教材編寫意圖的揣摩。比如對“包”的把握。朱老師不但對“包”自身有著深入的了解:“包”是個會意字。它的外邊是個“勹”。中間是個“巳”(sì)字,“象子未成形”,最初的意思是“裹”。而且對“包”作為聲旁,在形聲字中既表音又表意的特點有著準確地了解與把握。也正是因為對本課的難點的理解較為深刻,所以,對本課編寫意圖的也就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與把握。即通過對這一組字的認識,從感性上知道,形聲字是有聲旁和形旁兩部分組成的。一般的聲旁表音,形旁表意,但有的聲旁除表音之外,還兼有表意的功能。即文字學中的“右文說”。
除此之外,朱老師在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的基礎上,預設了彈性目標,從而拓寬學生的視野,為培養(yǎng)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留下了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二、這節(jié)課教學重點突出。
關于識字與寫字教學,《語文課程標準》不但在其“總目標”中提出了要求,而且在學段目標中也有具體要求。由此可見,識字寫字是小學階段的教學重點,更是第一學段教學的重中之重。從課例看,朱老師的這一課始終圍繞著“識”、“寫”這兩個重點來安排的。課堂上教師舍得拿出足夠的時間進行寫字教學,不但講清起筆、收筆的方位,運筆的輕重、緩急,而且進行范寫,在學生書寫時進行巡回指導,及時反饋學生書寫情況,把寫字教學開展得扎扎實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