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級科學下冊第一單元 電教案
5、請一組學生展示他們的連接實物圖,教師介紹用簡單的符號畫電路圖的方法。
三、讓更多的小燈泡亮起來:
1、再提供1個小燈泡、1個小燈座、3根導線,讓學生嘗試怎樣使兩個小燈泡同時亮起來。
2、學生使用教師提供的材料來進行各種嘗試,當嘗試成功后,再去嘗試其他的連接方法。
3、教師提醒學生將各種方法的電路圖畫出來,以便交流。
4、根據各小組電路的連接情況,再發給每個小組一節電池和一個電池盒,探究兩節電池在電路中的連接方法,并畫出電路圖。
5、實驗結束,小組匯報,互動交流。
(交流要點:小燈泡亮了嗎?用了幾種連接方法?哪種方法更好?為什么?為什么不同的方法都能使小燈泡同時發光?指出電在電路中是怎樣流動的。)
四、活動延伸:
1、挑戰:我們能連接更多的小燈泡和電池,讓它們同時亮起來嗎?
2、討論他們的想法,使學生對電路的認識得到進一步發展。
板書設計:
3、簡單電路
電池 導線 用電器(電池盒和小燈座)
連接方法
點亮小燈泡
4、電路出故障了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利用電來點亮小燈泡需要一個完整的電路(通道)。
2、電路出故障了,電流就會中斷。
過程與方法:
1、制作一個電路檢測器。
2、應用電路檢測器檢測并排除電路中的故障。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尊重他人意見,敢于提出不同見解,樂于合作與交流的精神。
【教學重點】
用一種新的方法來檢測電路——做一個“電路檢測器”,體驗科學的檢測手段將使我們更為迅速地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應用電路檢測器檢測并排除電路中的故障。
【教學準備】
每組2-3個小燈泡、導線若干、電池、電池盒、小燈座、壞的小燈泡、沒有剝皮的導線、廢電池、形成斷路的電池盒、一套做電路檢測器的材料、一張電路檢測器的掛圖。
【教學過程】
一、觀察導入:
1、出示一個能使小燈泡發光的串聯電路,讓學生畫出簡單的電路圖,并說一說電流是怎樣流動的。
2、說明:小燈泡發光是因為在這個電路中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回路。(板書:回路)
3、提供一個出了故障的電路,并提出問題:小燈泡為什么不亮了?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動。(建議:教師可準備多個好的和壞了的小燈泡,有電的和沒電的電池等材料。)
二、什么地方出故障了?
1、首先可以引導學生檢查連接的方法,結合前面的學習,排除連接方法上的問題。
2、引出新的問題:為什么連接方法正確而小燈泡卻不亮呢?引導學生來整理造成小燈泡不亮的各種原因。
造成小燈泡不亮的原因
1. 小燈泡壞了;
2. 燈座松了,沒有連上;
3、
4、
(說明:這是發掘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過程。要給他們一定的時間,盡可能多地分析電路出故障的可能,并做好記錄。)
三、做個電路檢測器:
1、討論,用什么辦法來檢測有故障的電路?
一般有下面幾種方法:
①檢查法:檢查電路中的連接是否完好。(電池盒兩端彈簧夾上的導線有沒有夾緊;電池是否放好了;小燈泡擰緊了嗎……)
②替換法:用另外的燈泡、電池、導線等來替換電路中的材料,看看小燈泡是否能亮。
2、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按教科書中的提示做一個電路檢測器。(電路檢測器做法:把上節課連接過的簡單電路中的小燈座上的一根導線頭拆下來,另外再連上一根導線,這就是我們的電路檢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