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四年級科學下冊第三單元 植物在成長教學設計
第三單元 植物在成長
早春的校園是美麗的。嫩綠的小草從泥土里面鉆出來,淘氣的擺動著小腦袋,許多晶瑩透亮的露珠在綠葉上滾動。它們的花通常都是很小的那種,如小星星一般,將一點可愛的嬌小的花蕊托出來,努力地伸展著、快樂著。柳樹的鵝黃并不惹眼,遠遠望去,一團一團,輕輕的,淡淡的,似那薄薄的黃霧,虛無飄渺。一排排高大的楊樹,枝干堅韌挺拔,像一把把巨大的綠絨大傘,那新長出的葉兒格外嫩,格外綠。小蜜蜂飛來了,它們在花叢中飛來飛去,有時停在花瓣上采蜜,有時拍著翅膀到處玩耍。有幾只麻雀也飛來了,它們停在高大的樹上,唱歌,跳舞,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迎接著春天。
《植物在成長》是四年級下冊的第3單元,屬于“綜合過程能力訓練單元”。二級目標是:能通過長期實驗、觀察、記錄,認識事物,并能用圖或文字表達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為了較好地達成二級目標,本單元用一個完整的長期種植活動貫穿始終,由《種子發芽了》、《茁壯成長》和《碩果累累》三組主題探究活動組成。其中包括7個長期實驗、觀察、記錄活動,5個植物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探究性活動。由此引導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尊重事實,用事實的本來面目去探索規律;通過科學實踐獲得“事實與證據”,在長期種植植物的活動中,實驗、探究、觀察、證據 “四位一體”,通過觀察、記錄植物成長的全過程,分階段探究其生長發育的秘密,使學生發現—系列前所未聞的事實。
7個長期實驗、觀察、記錄活動依次是:認識植物的種子→播種希望的種子→記錄幼苗的生長情況→一株黃瓜苗由哪些部分組成→靜靜綻放的花朵→記錄果實的生長變化→植物的一生。
5個探究性活動分別是:種子發生了什么變化→總結種子萌發的條件→有趣的運輸→開放的花朵一樣嗎→植物的一生。
1 種子發芽了
【目標】 認真細致的科學態度;設計實驗,研究水、陽光、空氣、溫度等對種子萌發的影響;認識土壤、水與植物的生長有著密切的關系;認識塑料薄膜的作用;通過實驗、觀察與記錄,認識種子的變化,并描述其發展變化的過程。
【怎樣進行】
(1)認識種子
教師把準備好的花生、鳳仙花、黃瓜等植物的種子,以及向日葵等少數果實發放給學生。先請學生辨認、區分什么是果實,什么是種子。然后,聚焦種子,比較它們的顏色、大小和形狀。
植物的種子呈現多樣化的狀態,尤其是果實中的瘦果和穎果極易被誤認為是“種子”,應特別注意,不要給學生錯誤的概念(詳見教學參考資料)。
教材第24頁呈現出了四種植物 “種子”的照片,其中,真正屬于種子的只有花生和綠豆;向日葵是瘦果;小米粒既不是果實也不是種子,準確地說只是種子的一部分,因為谷子的果實是穎果,其果皮與種皮完全愈合,不能分離,在碾米的過程中,種子的一部分被碾掉了。
學生分組討論。
教師總結,引出要進行實驗的內容。
(2)種植種子
包括三個過程:
a 材料和工具的準備。b 簡單的實驗設計。教材上設計了兩組實驗,一組把水作為變量,另一組把溫度和光照作為變量,并呈現出了實驗提示。c 設計實驗過程記錄表。
種植種子,教材上給出的只是一種實驗設計,允許學生把溫度、空氣、水分等作為其中的一個變量進行不同的實驗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