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版四年級科學下冊第二單元 巖石的科學教學設計
第二單元 巖石的科學第三課 認識巖石教材簡析巖石是學生們司空見慣的自然事物,但要對研究巖石產生興趣,能對巖石提出問題并從中發現問題,這就不容易了。本課教科書的編寫著力體現認識自然界事物的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初步觀察巖石了,了解巖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對巖石進行研究的方法。 學習目標: 1.通過學習活動,學生能用簡單工具對巖石進行較為細致的觀察、研究,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能力,并學會能用圖和文字表達,學會查閱有關巖石的資料。 2.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活動,學生在探究中做到愿意合作交流,在欣賞美石中體驗自然美。 3.通過學習活動,學生能利用簡單的觀察儀器觀察巖石的主要特征,知道巖石具有硬度、遇酸的反應、紋理、形態、結構等特征。 學習重點: 學生利用簡單的觀察儀器對巖石觀察認識的探究學習活動。 學習難點: 學生按照順序對巖石觀察發現進而對巖石分類的學習活動指導。 學習準備: 教師與學生一起做好每小組準備實驗儀器、活動材料準備:稀鹽酸、滴管、鑷子、放大鏡、銅鑰匙、小刀、小錘子等;巖石實驗盒、自然界中美石圖片、巖石與人類關系的資料;制作巖石百寶箱的材料:紙盒、膠水、卡紙等。 學習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及二次修改一、導入新課:教師直接出示巖石,使學生正確認識巖石,能區分與生活中常見磚塊、土顆粒不同,引導學生充分交流課前搜集的巖石標本,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入本課學習活動。二、學習新課:1.教師指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進行探究學習活動,觀察發現認識巖石的特征。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巖石的特征,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巖石的不同。使學生觀察認識發現巖石在形狀、光滑程度、顏色、結構層理、軟硬程度等發面的不同。教師出示稀鹽酸等實驗材料,教會學生科學正確使用滴管方法,與學生充分交流,學會科學研究巖石的方法。教師積極參與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活動活動,在活動中指導學生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定順序去觀察、實驗(觀察巖石內外顏色、巖石的結構層理、巖石的硬度、巖石遇酸的反應、巖石的質地),主動及時對自己小組中的巖石觀察研究的發現結果給予記錄,并進行鑒別、分類、定名,提示實驗操作中注意安全,加強合作,敲擊石頭注意不要損壞其他物品。教師指導學生匯報小組學習活動中的發現、研究成果,在學生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教師適時進行過程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指導。2.教師指導學生對現有的巖石標本按照一個標準(如硬度)進行分類,使學生認識到常見巖石的硬度情況。對學生其他有比較恰當的分類想法及時給予表揚肯定。三、拓展延伸:教師提出課后進一步探究的主題活動:“給搜集到的巖石命名。”增加學生對研究巖石的興趣、豐富對相關知識的了解認識,拓展延伸課后學習活動。1、學生觀察教師出示的巖石,正確認識巖石,能區分與生活中常見磚塊、土顆粒不同,充分交流課前搜集的巖石標本,激發學習興趣,了解本課學習活動內容。2、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設計實驗方案進行探究學習活動,觀察發現認識巖石的特征。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觀察發現巖石的特征,發現巖石的不同。學生觀察認識發現巖石在形狀、光滑程度、顏色、結構層理、軟硬程度等發面的不同。認識教師出示的稀鹽酸等實驗材料,學習掌握科學正確使用滴管方法,充分交流討論,學會科學研究巖石的方法。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活動活動,在活動中按照事先制定的方案、一定順序去觀察、實驗。在教師指導幫助下觀察巖石內外顏色、巖石的結構層理、巖石的硬度、巖石遇酸的反應、巖石的質地等特點,主動及時對自己小組中的巖石觀察研究的發現結果給予記錄,并進行鑒別、分類、定名。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匯報小組學習活動中的發現、研究成果,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現有的巖石標本按照一個標準(如硬度)進行分類,認識常見巖石的硬度情況。3、學生了解教師提出的課后探究主題活動內容,進一步增加對研究巖石的興趣、豐富對相關知識的了解認識,拓展延伸課后學習活動。(一)教師在課前應對學生課前采集活動做一定的指導,使學生能夠從不同區域、地區去采集效果會更好。(二)教師指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活動,創設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充分交流、探討,形成并不斷完善實驗方案并進行合作學習活動。讓學生先動腦后動手,有目的有方向地探究巖石特征,并能從不同角度對自己的研究成果加以描述。結構層理包含是一層層還是一粒粒?是同種顆粒還不同同種顆粒?是粗粒還是細粒等。遇酸反應是否冒泡。質地研究方法:將巖石在地面上劃或放入水中觀察是否冒泡,以了解巖石的致密松軟程度。教師應從學生交流發言中引導學生從顏色、形狀、質地、結構、層理等不同方面加以介紹,同時匯報實驗方法。本活動目的不在于分類,重在通過實驗使學生了解巖石的特征。(三)充分激發學生課后拓展學習興趣,以增加學生對巖石了解,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基礎。板書設計:巖石在形狀、光滑程度、顏色、結構層理、軟硬程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