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版四年級科學下冊第二單元 巖石的科學教學設計
遇酸反應是否冒泡課堂檢測:1、 生活中常見的巖石有哪些?2、 從哪些方面觀察研究巖石?教學反思《認識巖石》一課,要讓學生初步學會觀察、研究巖石的一般方法,并通過親自觀察和實驗,知道常見的五種巖石的特征。金娟老師采用了“教師引路,學生發現”的教學模式,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知識,而且培養鍛煉了學生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教學過程中始終貫穿著啟發式。具體特點如下: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關于鑒別巖石的方法、五種常見巖石的特征,教師通過“你打算從哪些方面觀察這些巖石?”“以上各方面分別用什么方法觀察?”的問題來創設主動探究的情境,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教師啟發學生根據舊知識自己找出巖石的特征,以及用什么樣的方法來認識這些特征,不僅使學生“學會”知識,還使他們“會學”知識! ∫囵B學生的能力,就應當盡量讓學生進行獨立的實踐活動。放手讓學生進行獨立的探索活動有一定的難度,但正是這種“難度”,才能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比較、分析能力都得到鍛煉和發展。 在學生獨立探索后,老師給出一定時間讓學生充分地、獨立地思考,并把思考的結果充分表達出來。通過討論,學生的探索結果得到了交流,互相啟發提高,自己找出了各種巖石的特征。這種安排,對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很有好處! 《、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生的探索活動,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實驗材料的選擇,困難之處的點撥,關鍵之點的指導,研討過程的引導,都是由教師完成的。比如,用滴酸的方法鑒別巖石,學生沒有舊知識作基礎,是不能自己探索出來的,教師就把方法直接告訴他們。鑒別巖石硬度和滴酸實驗,是本課的重點、難點實驗,教師不但做了示范演示,還采取了出示“操作提示”的方法作指導,順利地突破了難點。在學生的研討活動中,教師參與學生的討論,不以教材列出的特征為唯一標準,而是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對那些不明確或者錯的意見,老師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再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讓其再實驗或思考,引導得出正確結論! ∪、注意鞏固、應用探索結果 本教案在鞏固環節并不局限于讓學生記住已知的五種巖石的特征,還讓學生用本課學到的方法來鑒別b盒中的巖石,從而把學習與應用、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 第四課 做個巖石百寶箱教材簡析:本課在學生對巖石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礎上,通過做巖石百寶箱的活動讓學生繼續體驗巖石的搜集、整理和分類方法,從而進一步認識花崗巖吧、砂巖、石灰巖、頁巖、大理巖等常見巖石的基本特征。教科書編排的目的是通過活動引領學生利用感官、借助工具親自動手實踐、制作巖石百寶箱,使學生學習認識事物的一般方法,并且通過這些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以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目標】1.過程與方法:能夠對石頭進行認真、細致地觀察,在觀察制作中了解巖石的特征和種類,能用相關的分類標準給巖石分類。2.知識與技能:知道不同種類巖石的特征和名稱,能繪制、記錄、描述自己的觀察結果,并進行分類整理。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愿意親近巖石,欣賞自然界巖石的美麗,體驗到動手做巖石標本的快樂!緦W情分析】本課教學的對象是三年級學生,從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體系上看,學生雖剛剛開始經歷科學課程的學習不久,但已經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探究方法,已經具備了初步自主研究的能力;從學生的年齡結構和心理特征來看,他們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欲,在教師的引導下能主動開展探究活動。學生在通過學習《認識石頭》一課后,初步學會了運用感官對物體進行觀察、辨認,認識了一些常見巖石的基本特征,如結構、質地、顏色、軟硬、花紋等等,知道了巖石的作用。在生活中,學生還會產生“誰更大、誰更重、誰更硬、誰的花紋更好看”等等問題。并在搜集、制作過程中發現巖石的用途,培養了研究巖石的興趣。學習準備: 教師與學生一起做好每小組準備實驗儀器、活動材料準備:稀鹽酸、滴管、鑷子、放大鏡、銅鑰匙、小刀、小錘子、小刷子、燒杯等;巖石實驗盒、花崗巖、砂巖、灰石巖、頁巖、大理巖等常見巖石的基本特征的資料;制作巖石百寶箱的材料:紙盒、膠水、卡紙、破泡沫塑料板、棉花等。 學習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