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版四年級科學下冊第二單元 巖石的科學教學設計
巖石風化的主要原因:日曬,風吹,雨淋,搬移課堂檢測:1、 我們的家鄉有沒有特殊的地質景觀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2、 對巖石及相關石刻作品防風化的措施處理方法有哪些?教學反思:1、 成功方面(1) 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 現代教學論指出,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欲望。因此教師要善于把教學內容轉換成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情境,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引起矛盾沖突,使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與新知內容之間產生一種“不協調”,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從而把學生引入“矛盾——探究——發現——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中來。 在課的開始,我先讓學生觀察一塊普通的巖石,了解這塊巖石的基本特點:重,很硬,非常結實。然后給每組同學一塊風化的巖石,讓他們觀察說出風化巖石的特點:很疏松,很輕、能浮在水面上,表面有泥沙,有植物。通過對兩塊巖石的比較,不用教師說一句話,許多同學提出了自己的疑問:為什么同樣是巖石,風化后這么輕,且能浮在水面上?巖石怎么會這么疏松,手一碰,就會剝落下來?巖石怎么會有這么多小洞洞?一個個問題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2) 給學生充裕的探究時間。 “探究”是一個比較復雜的認識過程,它不是一個簡單地驗證某個事物或結論而是要從具體的客觀事物中,通過自己的觀察、實驗、討論等多種活動發現事實,像科學家那樣“真刀真槍”地“搞”出材料中所蘊含的意義來。這個過程不是三、五分鐘所能解決的。在常識教學中,要給每個學生充足的探究時間,讓他們能從頭到尾觀察、實驗幾遍。有時間從容地想一想,自己發現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有所發現,有所提高,有所收獲。在本課中,我的教學設計如下:1、認識風化的巖石,提出研究的問題。2、自我探究風化原因。3、應用新知解決問題。根據課后錄像統計:在整節課中,學生學習用時36’48”, 教師講解時間只用了2’36”。學生有兩次獨立觀察和探究的時間。第一次是觀察風化的巖石,用時4’47”,占總用時的11.6%。第二次是探究巖石風化的原因,用時13’,占總用時的31.6%。使每一個同學都有充裕的時間去感知,去探索。這也為探究結果的多樣性提供了保證。 (3) 探究形式的多樣性。探究是一個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自然科學中實驗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在以往的課堂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一些對話,當學生提出了一些解決問題的假設后,師:“這是不是結論?”生:“不是”。師:“怎么辦?”生:“實驗”。把驗證假設的途徑固定在單一的“實驗”上。這是不正確的。在本課中,學生提出 了多種驗證假設的方法:實驗、查資料、問老師、上網……。在學生實際的探究過程中也呈現了這樣的多樣性。通過實驗驗證溫度對巖石破壞作用的有9組;查資料(包括看錄像)的2組;上網的有3組。在實驗的9個小組中,有用煤爐給巖石加熱的,有用電爐加熱,有用酒精燈加熱,甚至有同學在石頭上滴上了鹽酸后再進行加熱。課堂上有聚在電腦前小聲討論的,有不聲不響查課外書做筆記的,有跑前跑后用不同種方法加熱的,也有東瞧瞧西看看的同學。但每個同學的臉上都洋溢著輕松與喜悅。 (4)應用探究成果。人們獲取知識的目的不是簡單的累加知識,而是要學會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本課在探究了巖石風化的原因后,有學生向老師和同學提出了“億萬年后的西山會有什么變化?”這樣一個很開放的問題。還有一個同學提了一個更有價值和更值得思考的問題:億萬年后,地球上是不是只有土壤而沒有了巖石?這說明學生在解決了課堂中的問題后,把目光關注到更為廣闊的大自然。并能夠試著用剛剛獲得的知識去解釋一些現象。我在欣喜之余,把這兩個問題拋給了他們。讓學生在解決了課堂中的問題后,帶著更多更深的問題走出教室,在課外應用課堂中的方法進行自我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