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四年級科學下冊第三單元 物體的運動教學設計
第三單元 物體的運動
1、一切都在運動中
課程標準:
1 能定性地描述一個物體的位置(前后、左右、遠近等),理解物體的位置需要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來確定。
2 能測量并記錄一個沿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不同時刻的位置,并能用簡單的圖表或 圖形來表示距離與時間的關系。
3 知道描述物體的運動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學目的:
過程與方法
能夠依據不同參照物描述物體相對的運動與靜止狀態。
科學知識
1.知道物體的運動是這一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的變化。
2.知道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判斷物體是否運動的結論也不相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事物之間的相對性,能運用辯證的眼光看問題。
學習成果:預計學生能夠
意識到事物之間的相對性,能運用辯證的眼光看問題。
知道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判斷物體是否運動的結論也不相同。
知道物體的運動是這一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的變化。
能夠依據不同參照物描述物體相對的運動與靜止狀態。
學習成果評價:
概念發展
層次1: 通過本課學習學生不知道物體的運動是這一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的變化。不知道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判斷物體是否運動的結論也不相同。
層次2:通過本課學習學生知道物體的運動是這一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的變化。不知道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判斷物體是否運動的結論也不相同。
層次3:通過本課學習學生知道物體的運動是這一物體相對于參照物的位置的變化。知道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判斷物體是否運動的結論也不相同。
探究能力: 層次 1:不能夠依據不同參照物描述物體相對的運動與靜止狀態。
層次 2:能夠依據不同參照物描述物體相對的運動與靜止狀態。
教學步驟:
一、引入交流
教師出示書上的圖片:你們觀察這副圖,你覺得哪些物體在運動?你怎么知道他們在運動?
學生回答:鴨子、汽車、自行車等等。
教師在這里最好能讓學生用貼切的詞匯來形容這些運動的物體是怎樣運動的。
二、探究
教師:大家剛才說得都非常好,給學生看一段汽車在行駛的錄象。
看完后讓學生討論:坐在緩慢行駛的汽車上,怎么知道汽車是否在前進。?
學生的觀點可能很多。教師可以不急與給予評價,讓學生大膽發言,傾聽學生的意見可以發現學生原本的知識構成。
教師:你們是這樣認為的嗎?下面我們來做個小模擬實驗。
模擬實驗:讓學生站在滑板上進行滑動。
教師在這個時候可以提問:你們覺得誰在動?怎么動?你根據什么標準說他在動?
學生回答是因為和其他物體相比,他的位置發生了變化。
教師可以設定其他參照物,如坐著的同學、黑板等,讓滑板車上的學生體驗出自己的運動狀態。
提問,現在你覺得誰在運動?為什么?
學生回答。
教師以此鞏固參照物的概念。
教師可以增加難度:提出問題:如果參照物選滑板車本身呢?
先提問在滑板車上的學生:你和滑板車比較,你在運動嗎?
學生回答沒有。
教師:為什么?
學生回答,因為和它相比,我自己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
教師:如果再有一輛滑板車和他同時同方向同速度前進呢?在實際操作中,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