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2、我們如果用卡紙來做一個“紙鍋”,然后用酒精燈直接在鍋底下加熱你認為會怎樣?
3、我們的預測。
4、怎樣做“紙鍋”實驗。
5、“紙鍋”燒水的實驗。
6、紙鍋為什么沒有被火燒著?
可以讓某幾個小組順便做一做紙鍋實驗,以作為全班思考的材料。———實驗過程中有一個小組墊底的材料竟然用光盤(書上的設計),結果光盤材料整個變形燃燒:也提供了材料的一種特性。
板
書
設
計
好: 金屬 ——— 鋁、鐵、銅
“鍋”材料 能 : 紙鍋 陶瓷
不能: 塑料 橡膠
教
后
反
思
沒有好好利用學生手中現成的材料——分別由銅、鋁、鐵制成的小鍋,導致學生帶來的材料沒有可比性,實驗趨于“無目的性”的研究狀態,如有的學生研究紙鍋,有的學生研究碗鍋,而帶來的實驗材料更是參差不齊。為了讓實驗步步推進,教師的教學流程尚需重新設計,而不能為了省時間打籠統帳——應注意把實驗分解成縱向推進意義的幾個小實驗,為了節省時間,可規定每個實驗的實驗時間,讓所有的孩子都動起來。本堂課唯一成功之處就是學生的實驗習慣不錯。
資
料
匯
編
合金
純的銅和鋁硬度比較低,冶煉時加一些別的金屬熔合在一起,能改變它們原來的性質。如我國古代的青銅器是銅與錫的合金、現在生活中的不銹鋼是鐵與鎳的合金、造飛機的硬鋁是鋁與鎂的合金。
教學目標:
1、會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研究影響材料變化的因素;
2、能對材料發生的變化進行細致的觀察;
3、能根據已有經驗和知識對材料的變化做出大膽而合理的預測;
4、意識到材料的選擇和使用對環境的影響很大,如果大量使用不易分解的材料,會對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
5、事物總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下發生變化的;
6、知道影響材料變化的主要因素;
7、知道不同的材料在不同的環境中發生的變化是不同的。
教學準備:
在教室里或實驗室、室外教學。
材料:1、鐵片、銅片、塑料、棉布、紙巾。
2、各種土壤或相應的室外空地。
3、鐵鍬(鏟)、花盆(或空飲料瓶)、刷子、放大鏡、舊報紙。
4、觀察記錄表。
課時安排:2 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種”材料
教學環節時間安排
教師活動
預期達成目標
教學后記
一、引入
“我們把種子種到地下,過一段時間,種子會發芽,長出新苗。如果我們把材料“種”到地下,材料會發生變化嗎?”
同一材料種在不同環境
不同材料種在同一環境
材料的可對比性
圖釘、塑料袋、鐵釘、紙
二、制訂我們的實驗計劃。
討論:
1、我們把材料“種”到地里可以研究材料的什么特征?材料會發生什么變化。
2、環境中有哪些因素可能影響材料的變化?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因素:溫度、水分和微生物。
3、把材料“種”在什么地方才可以分別研究可能使材料發生變化的因素?
4、采用什么方法來研究?對比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