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認識中位數 第七單元 統(tǒng)計
課后反思:
因為正在上課之前學習了高教導寫的“課前思考”,很受啟發(fā)。我也采用了高教導提供的例題進行了中位數的教學,這一組數據中因為出現了兩個極端數據,所以在計算平均數后發(fā)現平均數是120,而7人中有6人低于平均數,所以學生們都感到這時用平均數來表示7位教師跳繩的平均水平不合適。這樣就產生了解決問題的愿望,揭示了中位數后我再次讓學生思考7個數據中哪些數據接近中位數,結果學生們發(fā)現有6個數據很接近中位數,所以一致認為用中位數比較合適。隨后,也借鑒高教導補充的問題我把極端數據再改大和改小讓學生計算平均數和中位數。這時,學生們發(fā)現平均數很容易受極端數據的影響,而中位數不會受極端數據的影響。接著我再向學生做了補充說明:一般情況下,如果一組數據中出現了一些極端數據,這時考慮用眾數或中位數來說明整體水平比較合適,而一組數據中的數據如果都比較接近,沒有極端數據出現,這時用平均數來表示整體水平比較合適。
能解釋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的實際意義并能根據具體的問題,選擇適當的統(tǒng)計量表示一組數據的特征應該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點。結合練習十六的第3題的教學,我們可以重點組織學生討論第2小題,讓學生理解因為這組數據中,低于平均數的有7個數據,所以平均數不能代表這組數據的整體水平。而中位數兩側的數據大小也不夠均衡,所以用眾數表示這組數據的整體水平比較合適。
補充這樣兩題:
1.某廠生產一批男襯衫,經過抽樣調查70名中年男子,得知所需襯衫不同型號的人數如下表所示。
型號(單位:cm)
70 72 74 76 78 人數 8 12 15 26 9 回答下面的問題,說說你的看法:(1)哪種型號襯衫的需要量最少?有人認為可以不生產這種型號?
(2)這組數據的平均數是多少?有人認為可以按這個型號生產?
(3)這組數據的中位數是多少?有人認為這種型號的襯衫產量要占第一位。
(4)這組數據的眾數是多少?有人認為這種型號的襯衫產量要占第一位。
2.一次科技知識競賽,兩組學生成績統(tǒng)計如下表。
分數
50 60 70 80 90 100 人數 甲組 2 5 10 13 14 6 乙組 4 6 16 2 12 12 根據你所學過的知識,進一步判斷這兩個組在這次競賽中的優(yōu)劣,說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