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整理與練習(3)
——蘇教版第十一冊第二單課時教學設計【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第十一冊第34、35頁第7、8、9題及第34頁上的思考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本單元所學的知識,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空間與圖形的學習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3.在實際操作中再次感受長方體和正方體頂點和棱的特征。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知識的價值。引導學生對自己在探究新知識過程中的表現和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
學情分析:學生已經掌握了本單元的相關知識----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學會了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本節課是能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和調查活動中再次體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已經具備了相當強的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本節課學生會用自己的相關知識來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與難點:
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本單元所學的知識,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教學光盤
學生:課前布置學生完成第35頁上的第8、9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總結
教師:我們來一起復習一下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板書: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v=abh
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v=abh
教師:由上面兩個體積計算公式概括成的公式是什么?
指名讓學生回答。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出示:
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v=sh
(設計意思:通過復習,喚起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為復習做好鋪墊)
二、課堂練習
1.做教科書第34頁的第7題。
學生獨立思考,解答。
交流時指名說說每一問實際上是求什么。
2.做教科書第35頁的第8題。
可以先出示一個用橡皮泥球和小棒做成的長方體框架,讓學生觀察它的特點再結合對長方體框架的觀察,引導學生思考做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框架時,應該怎樣選料。
做好后組織相應的展示和交流,讓學生介紹自己選料時的思考過程。
(設計意圖:這個設計有效的串起了本單元所學知識,把棱長總和、頂點這兩方面的相關知識進行了復習,把學生掌握的隱性知識再次顯性化,回顧和再現知識,是對先前建構知識的解構,同時也是所掌握知識對實際應用的回饋。)
3.做教科書第35頁的第9題。
事先讓學生在課前收集好相關數據并計算,課上進行交流,教師及時評價。
(設計意圖:這個設計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得以印證,通過交流也實現了學生的相互補充和相互促進,老師的及時評價也為學生指明了學習的方向。)
4.綜合練習。
(1)把一塊棱長是6分米的正方體鋼坯,鍛造成長是5分米,高是6分米的長方體。長方體的寬是多少分米?
拓展:a、有一塊棱長是0.6米的正方體鋼坯,鍛造成橫截面積是0.08平方米的長方體鋼材。鍛成的鋼材有多長? b、一段方鋼長2米,橫截面是邊長10厘米的正方形。現把它鍛造成橫截面為25平方厘米的長方體鋼材,長是多少厘米?
比較:一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是10厘米、5厘米、6厘米。現將長方體削成一個最大的正方體,體積會減少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