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2.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3.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二、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和操作,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以及它們的展開圖。
2.通過實例,了解體積(包括容積)的意義及度量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會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實際意義。
3.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探索某些實物體積的測量方法。
三、編寫特點
1.注意聯系生活實際。
(1)結合學生熟悉的事物認識圖形和概念。
(2)注意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選取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素材。
2.更加重視對概念的理解。
先通過 “烏鴉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動的方式,讓學生初步感知物體占有空間。然后通過把石頭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實驗,讓學生進一步體驗物體確實占有空間,為引出體積概念做充分的感知準備。計算不規則物體的體積,讓學生利用已建立的體積概念想到可以用排水法求得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加深對體積概念的認識。
3.加強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本單元一些概念和計算方法都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來學習的。如,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先讓學生用1cm3的正方體拼擺出不同的長方體,通過對這些長方體的相關數據的觀察、分析和歸納,自己發現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之間的內在關系,從而總結出長方體體積的計算公式。
4.對一些內容進行了調整。
不再安排對體積和表面積進行對比的例題。
四、具體編排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
長方體、正方體的關系
2.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表面積
表面積計算
3.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體積和體積單位
體積計算公式
體積單位間的進率
容積和容積單位
<長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分類、操作、討論等活動,進一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了解長方體、正方體各部分的名稱。
2、經歷觀察、操作和歸納過程,發現長方體和正方體特點,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
3、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發展空間觀念,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重難點: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概括出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系。讓學生理解長方體棱的關系和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本課我設計了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聯系已知、觀察實物、建立表象,導入新課:
首先,課件顯示已經學過的平面圖形,強調“平面圖形是由線段圍成的”,為下面講“體是由平面圍成的”埋下伏筆。接著,老師出示長方體并引導學生觀察:“它是由什么圍成的?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這樣的?”在學生作答的基礎上,課件出示生活中見到的各種長方體物體,告訴學生這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讓學生初步感性認識長方體。然后老師適時提問:“怎樣判斷一個物體的形狀是不是長方體呢?我們研究了長方體的特征,就能夠準確地判斷了。”這種利用直觀圖形復習舊知,提問題導課的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并激起了求知欲,自覺、有意識地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