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學設計
第二環節動手實踐,探索新知。
在這個環節中我抓住目標,讓學生合作學習,概括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抽象圖形。
(一)、探究長方體的特征。
在這個重點環節中,我設計了四個教學層次。
1.觀察實物或模型,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初步感知面、棱、頂點的含義。讓學生仔細觀察,并用手摸一摸,通過視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共同參與大腦的分析活動,鼓勵學生交流討論。在學生觀察的時候,教師要深入到學生當中,引導他們觀察,概括定義時,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描述長方體的外部構成。在學生充分感知的基礎上,課件進行演示,然后用下定義的方式揭示概念,(課件出示長方體的面、棱、頂點及定義——長方體上平平的部分是長方體的面;兩個面相交的邊叫長方體的棱;三條棱相交的點叫長方體的頂點。)對于頂點的認識,讓學生觀察,用手摸一摸長方體三條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學生可能說有一個角。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什么叫角,并畫角研究它的構成,使學生知道剛才看到的不是角而是頂點。課件演示:先閃動三條棱,再閃動三條棱相交的點,指出頂點的含義:我們把三條棱相交的點叫做頂點。這樣使學生對長方體各部分的名稱留下深刻的印象,為展開研究長方體的特征鋪平道路。
2.師生共同探究長方體的特征,解決重點。
這部分重點教學我采用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動手操作,用數一數、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等方法,并動腦想一想,長方體有哪些特征,給學生留出廣闊的探究空間。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組織學生匯報交流。如果學生回答得不夠充分或條理不太清晰時,我預設了這樣一些鋪墊性的問題:
(1)長方體有幾個面?你是怎樣數的?每個面是什么形狀?相對的面有什么關系?
(2)長方體有多少條棱?你是怎樣數的?哪些棱的長度相等?
(3)長方體有多少個頂點?
學生匯報交流,教師借助課件動態顯示驗證:大家請看。
(1)這是演示讓學生數面,并驗證相對的面完全相同。鼓勵學生用多種方式進行探索,如把長方體剪開,用重疊的方法比較面的特點;也可以把面拓印在紙上,通過比較發現相對的面完全相同。讓學生知道根據長方體面的位置,我們分別把它們叫做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
關于面的形狀讓學生觀察發現有兩種情況:一種是6個面都是長方形,另一種情況是有4個面是長方形,另外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
(2)這是演示把棱分成四組,有規律地數出有12條棱,并驗證相對的4條棱的長度相等。
探討棱的特征時,可以問問學生是怎樣數的,怎樣數才能既不重復又不會遺漏,讓學生直觀感受數棱時把棱分成三組,每組4條,然后按順序數。通過量每條棱的長度,發現規律:相對的棱的長度是相等的。通過課件的演示發現這四條棱是平行的。在與學生交流中通過觀察、數一數來突破教學的難點。
(3)這是顯示有8個頂點。
讓學生結合課件體會按照一定的順序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頂點,學生說出數的結果。
探究出面、棱、頂點的特點之后,讓學生看課件再簡單回顧一下,指名讓學生把長方體的特征完整的總結。(課件出示:依次隱去6個面,再分組閃動12條棱,最后一次閃動8個頂點。)學生回答以后教師指出,我們要判斷一個物體是不是長方體,要根據長方體的特征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