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學設計
在無法定奪的情況下,請教了教研員。結論如下:如果長方體是水平放置,人們習慣于將左右方向的棱稱為長,前后方向的棱稱為寬。如果長方體非水平方向放置,人們則一般以底面較長的邊為長,較短的邊為寬。
2、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必躬行。
有人說“我聽了,就忘了;我看了,記住了;我做了,才理解了。”聽、看、做代表著三個不同層次,在大腦皮層留下的痕跡也有深有淺。今天的課堂教學很好地印證了上面這段話,也使我深切地感受到課堂應該成為所有學生探究的舞臺,而非老師或個別學生展示的舞臺。
以往開學,每位學生都會有數學學具盒供教學操作時使用。其中本冊學具盒中就有可拼成長方體、正方體框架的不同顏色、長短的小棒。可這學期由于某些原因學具盒暫時還未發到學生手中。這節課,我又只要學生準備了長方體盒子,而沒要求他們帶不同長短的小棒及橡皮泥。所以例2,今天只能以個別學生上臺用教具操作演示,其他學生當“觀眾”的方式進行教學。這種學習方式,雖然學生通過觀察框架也能得出長方體12條棱可以分三組,每組互相平等的4條棱長度相等的結論,但到后面鞏固練習中要求棱長和時就又迷糊了。有的學生必須看實物或框架圖才能正確列出算式,還有的學生不知道是將長、寬、高乘3還是乘4……
實踐證明:教師的演示或部分學生的操作不能代替大家的自主探究,只有親身參與,才能更好地將書本知識內化為個體儲備,進而運用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今后教學中,要注意拓展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課堂成為學生探究的舞臺。
3、對棱長和的教學思考
在教學完長、寬、高的認識后,我順勢補充了長方體棱長和的相關內容。原因有二:一是通過拼擺長方體框架,能夠幫助學生順利推導出棱長和的計算公式;二是教材練習中對這部分有所涉及,必須在課堂教學中有所滲透。
作業中相應習題建議調換一下順序,先教學第7題,再講第6題。因為第7題是要求長方體12條棱長之和,而第6題則需要根據實際靈活處理,只求出其中8條棱長之和即可(少了兩條長和兩條寬)。
4、知識點較多,時間分配上有些力不從心
本課我既想讓學生通過充分探究發現長方體的特征,又想培養他們的空間觀念,能僅憑立體圖就正確回答出長方體各個面的面積該如何列式,還想讓他們掌握棱長和的簡便求法。
我將長方體的特征定為本課教學重點,因此在探究上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并在方法與策略上注意引導,學生學得較扎實。但到后面兩部分時,明顯覺得教學時間不夠,只能囫圇吞棗。總之,感覺一節課40分鐘難以扎實完成教學任務。
如果時常無法在預訂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而需要再花課外時間來補充,是否說明這樣的教學設計很失敗?你們認為上述三個知識點是否應該在一節課內完成?如果是,又該如何分配時間較為合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