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椅上的霍金》優秀教學實錄
生:“只能”說明太短了,而他卻一直頑強地活了下來,在輪椅上生活了40多年。
師:2年和40年,鮮明的對比,作者的這個寫作密碼被你發現了。誰來讀一讀這段話,讀出作者要表達的含義。
生練讀。
【學生的目光一般關注在課文的表面上,不能深入到字詞當中,常常導致思維的膚淺,這是學生學習中普遍存在的現象。而提高的路徑在哪里呢?就在每天樸素的課堂上,就是師生的對話交流之中。當學生對句子大談整體感受的時候,教師要在尊重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關注句中的關鍵詞語,并引發思考:從關鍵詞語你發現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作者為什么要用這些詞語?等等。在這樣的對話中,學生的思維被進一步激活。學生抓住了“只能”等詞語,感受到了霍金的傳奇色彩——得意;品味到了對比形成震撼的表達方式的巧妙——得言;并且在這樣的過程中領會了讀書的方法——得法。】
師:還有哪些地方寫出了霍金具有傳奇色彩呢?
生:“雖然,他的身體一點也沒有離開過輪椅,但是,他的思維卻飛出了地球,飛出了太陽系,飛出了銀河系,飛到了上百億光年外的宇宙深處,飛向了神秘莫測的黑洞。”他的身體不能動,但是他的思維卻向外無限的延伸。
師:“延伸”這個詞用的好。身體一點不能動,沒有絲毫的自由,但是他的思維卻擁有無限的自由,哪些詞語讓你震撼?
生:“飛出……飛出……飛出……飛到……飛向”作者運用了排比的句式,來寫霍金的思維無限的延伸。
師:如果換做“想到了”“想到了”“想到了”,行不行?
生:意思是一樣的,但是,不能突出霍金杰出的物理天才,不能與前面形成鮮明的差異,對比。
師:有道理!那么“飛出”后面的順序能不能顛倒?
生:不能,因為地球、太陽系、銀河系、宇宙是越來越遠的。
師:霍金的思維有沒有邊界?有沒有盡頭?
生:沒有。
師:這樣排比的寫法,寫出了霍金的思維空間是越來越——
生:大!
師:距離是越來越——
生:遠!
師:知道“黑洞”是什么嗎?老師在課前問了很多人,知道的很少,即使知道這個名詞,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讓我們來看一看:
課件出示:
1975年,年僅33歲的霍金通過周密的數學計算,大膽地提出了有關黑洞的理論。
所謂黑洞,簡單地說就是宇宙中具有特別強大引力的區域。它就像一個巨大的吸塵器,可以吸納接近它的任何物質,如星體碎片、星際灰塵和氣體等,甚至連光都包括在內。最終,進入黑洞的所有物質都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