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推理》說課稿
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材第八單元《可能性》中的一節專題活動課:《生活中的推理》(86頁——87頁)。一、說教材
1、 本節課所處地位和作用
把“對現象的推理”作為教學內容在教材中還是第一次,這是新課程的一大亮點。這種類型的問題原本只出現在數學奧林匹克教材中。如今,這些生動有趣而又易于學生接受的知識溶入數學課本中,也是新教材在編排上一個大膽的嘗試與創新。學生將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發展解決問題運用數學進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數學之間的聯系;在與同伴合作和交流的過程中,發展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本節課立足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在問題設計的難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個可以直接判斷的條件,學生只要找準關系句,就能較為輕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關結論。讓學生親身經歷對生活現象判斷的過程,從而鍛煉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是教材編寫的重要目的之一。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經歷對生活中某些現象進行推理、判斷過程。
(2)、能借助表格記錄整理信息并對生活中某些現象按一定方法進行推理。
(3)、培養學生有條理地闡述自己的推理過程。并在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中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
3、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重點:利用表格進行生活中的推理。
難點:借助列表整理信息,按照一定的方法進行推理。
4、教具準備
根據本節課的特點,為使教學順利進行,需要準備的是多媒體課件、表格紙等。
5、學生情況分析
由于教材問題設計的難度上都不是很大,學生在推理中不會遇到太大的難度,關鍵在于如何有條理地闡述自己的推理過程,教師在此方面要進行必要的指導。
二、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的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所以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我采取情境教學與談話引導等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
1、貼近生活——讓學生體驗“用數學”
當數學與孩子現實生活密切聯系時,數學才是鮮活的,富有生命力地。因此,我努力挖掘生活素材,重組教學內容,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將數學學習生活化、趣味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節課我選擇學生熟悉的人物柯楠引題,讓他貫穿整個教學環節。在推理有些困難的時候,利用表格,學習推理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
2、自主探索——讓學生體驗“再創造”
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教給學生進行邏輯推理的方法,讓他們自己推理出某種結論,比單純告訴他們結果更重要。在這節課中,我引導學生利用表格、借助符號、運用排除法進行推理。每個環節的解決都是學生自己嘗試,探究的結果。讓學生經歷困惑、失敗的過程,再來品味成功的喜悅。學生有所體驗,就能構建有自己意義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反思、折射出的是誘人的靈性,透射出的是體驗的魅力。
3、合作交流——加強小組討論的指導。
小組討論必須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要讓學生知道必須自己認真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講給同學聽,并認真聽取同學的建議,調整自己的思維。通過傾聽、討論加深對知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