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推理》說課稿
【說課標】基本理念:是義務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其中關于小數數學1---3年級的學段目標中關于學習內容如此規定:
數學思考:1.在教師的幫助下,初步學會選擇有用信息進行簡單的歸類與類比
2.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解決問題:1.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
2.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
3.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說教材】
本節課選自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最后一課《生活中的推理》。在整本書中可以說是一個歸納復習課。它為后來4---6年級的學段目標“能要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進行歸納、類比與猜測,發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與”做好了鋪墊。北師大版的教材總體上來說注重數學與學生生活的實際聯系,立足學生認知發展水平,教材在問題設計的難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個可以直接判斷的條件,學生只要找準關系句,就能較為輕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關結論。趣味性比其他版本強一些。因此我選用了這一個版本的教材。
【說學生】
小學數學三年級的學生記憶以有意義的語義記憶為主,機械記憶下降到從屬地位,思維由具體形象思維向具體抽象思維過渡。但還不能完全脫離具體形象的事物。他們的學習動機開始從外部轉向對學習本身的內部為主。因此,激發他們的學習的興趣,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
【教學目標】
1. 通過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經歷對生活中某些現象進行推理、判斷的過程,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發其學習數學的動機及主動性。
2. 讓學生在推理過程中領悟出相應的方法,從而對現象進行邏輯推理,判斷出其結果。
3. 通過將自己推理的過程和結果與同伴進行交流,培養合作意識。
【說教法與學法】
新課程要求要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教師教學的引導性以及師生雙方情感的交流。因此教師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是轉變為了知識的引導者,基于此,我采用了討論法與自主探究法進行教學。通過討論法可以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師生可以共同提高,也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要求。
【教學重難點】讓學生經歷由生活中的現象抽象為數學問題,在推理過程中領悟出相應的方法,從而對現象進行邏輯推理,判斷出其結果。
【教學流程】
導入新課:出示幻燈片,用兩幅圖片問同學們這個老師是教什么的,這是什么季節的典型特征,從而引出新課,生活中的推理。
講授新課
1. 講述
我們的老朋友,淘氣、笑笑和小明來咱們班做客了,他們還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新問題。
2. (電腦)演示。
(1)小伙伴們,你們好!這個學期,我們學校組織了足球、航模和電腦興趣小組。真是太棒了!根據自己的愛好,我們三人分別參加了其中的一項。
(2)演示:
(3)提問:同學們,你能猜出我們在哪個興趣小組嗎?
首先帶領學生分析問題的題意,著重讓他們明白三人分別參加了其中一項是什么意思。之后進入“自主求知”階段,引發學生獨立思考。
1.交流。
同學們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再把你的想法與同桌說一說。深入踐行新課改關于分享,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