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推理》說課稿(精選2篇)
《生活中的推理》說課稿 篇1
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材第八單元《可能性》中的一節專題活動課:《生活中的推理》(86頁——87頁)。
一、說教材
1、 本節課所處地位和作用
把“對現象的推理”作為教學內容在教材中還是第一次,這是新課程的一大亮點。這種類型的問題原本只出現在數學奧林匹克教材中。如今,這些生動有趣而又易于學生接受的知識溶入數學課本中,也是新教材在編排上一個大膽的嘗試與創新。學生將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發展解決問題運用數學進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數學之間的聯系;在與同伴合作和交流的過程中,發展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本節課立足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在問題設計的難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個可以直接判斷的條件,學生只要找準關系句,就能較為輕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關結論。讓學生親身經歷對生活現象判斷的過程,從而鍛煉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是教材編寫的重要目的之一。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經歷對生活中某些現象進行推理、判斷過程。
(2)、能借助表格記錄整理信息并對生活中某些現象按一定方法進行推理。
(3)、培養學生有條理地闡述自己的推理過程。并在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中產生良好的情感體驗。
3、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
重點:利用表格進行生活中的推理。
難點:借助列表整理信息,按照一定的方法進行推理。
4、教具準備
根據本節課的特點,為使教學順利進行,需要準備的是多媒體課件、表格紙等。
5、學生情況分析
由于教材問題設計的難度上都不是很大,學生在推理中不會遇到太大的難度,關鍵在于如何有條理地闡述自己的推理過程,教師在此方面要進行必要的指導。
二、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的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征,獲得一些體驗。”所以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我采取情境教學與談話引導等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
1、貼近生活——讓學生體驗“用數學”
當數學與孩子現實生活密切聯系時,數學才是鮮活的,富有生命力地。因此,我努力挖掘生活素材,重組教學內容,讓學生感悟和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將數學學習生活化、趣味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節課我選擇學生熟悉的人物柯楠引題,讓他貫穿整個教學環節。在推理有些困難的時候,利用表格,學習推理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
2、自主探索——讓學生體驗“再創造”
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教給學生進行邏輯推理的方法,讓他們自己推理出某種結論,比單純告訴他們結果更重要。在這節課中,我引導學生利用表格、借助符號、運用排除法進行推理。每個環節的解決都是學生自己嘗試,探究的結果。讓學生經歷困惑、失敗的過程,再來品味成功的喜悅。學生有所體驗,就能構建有自己意義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反思、折射出的是誘人的靈性,透射出的是體驗的魅力。
3、合作交流——加強小組討論的指導。
小組討論必須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要讓學生知道必須自己認真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講給同學聽,并認真聽取同學的建議,調整自己的思維。通過傾聽、討論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三、說教學程序
首先,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學生所崇拜的卡通人物柯南出場帶領學生破案創設推理情境,借此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其次,在“探索知識”的環節中,教師著重介紹如何利用表格整理信息,按照一定的方法進行推理,體現表格的優越性,即“在確定一項的同時,就否定了其他的幾項”,將“確認”與“排除”交替進行,幫助學生掌握最優化的解題方法。由于,學生初次接觸用“確認”與“排除”法推理問題,對于推理過程的表述可能不夠嚴密和完整,此時,可巧妙地借助柯楠的形象,對學生的闡述進行示范和引導。
有了前面的引導,對于第二道例題就可以放手讓學生運用第一題的邏輯推理過程獨立完成,并在小組內互相交流。這一學習過程讓學生進一步經歷對生活中某些現象進行推理、判斷的過程。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動手操作,動腦思考,親自驗證,學到知識,掌握要領。在這個過程中,既讓學生體會到了推理成功的快樂,又滲透數學中“確認”與“排除”的方法。
在新授課之后,視時間安排課后1——2到練習題,鞏固用“排除法”進行推理的方法
最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收獲,對學習活動和方法進行總結,并激勵學生在課后繼續參與實踐活動,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將課堂所學延續、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
《生活中的推理》說課稿 篇2
【說課標】
基本理念:是義務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其中關于小數數學1---3年級的學段目標中關于學習內容如此規定:
數學思考:1.在教師的幫助下,初步學會選擇有用信息進行簡單的歸類與類比
2.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
解決問題:1.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
2.有與同伴合作解決問題的體驗
3.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說教材】
本節課選自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最后一課《生活中的推理》。在整本書中可以說是一個歸納復習課。它為后來4---6年級的學段目標“能要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進行歸納、類比與猜測,發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與”做好了鋪墊。北師大版的教材總體上來說注重數學與學生生活的實際聯系,立足學生認知發展水平,教材在問題設計的難度上都不是很大,一般都有一個可以直接判斷的條件,學生只要找準關系句,就能較為輕松地推理出其他的相關結論。趣味性比其他版本強一些。因此我選用了這一個版本的教材。
【說學生】
小學數學三年級的學生記憶以有意義的語義記憶為主,機械記憶下降到從屬地位,思維由具體形象思維向具體抽象思維過渡。但還不能完全脫離具體形象的事物。他們的學習動機開始從外部轉向對學習本身的內部為主。因此,激發他們的學習的興趣,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
【教學目標】
1. 通過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經歷對生活中某些現象進行推理、判斷的過程,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發其學習數學的動機及主動性。
2. 讓學生在推理過程中領悟出相應的方法,從而對現象進行邏輯推理,判斷出其結果。
3. 通過將自己推理的過程和結果與同伴進行交流,培養合作意識。
【說教法與學法】
新課程要求要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教師教學的引導性以及師生雙方情感的交流。因此教師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是轉變為了知識的引導者,基于此,我采用了討論法與自主探究法進行教學。通過討論法可以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師生可以共同提高,也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要求。
【教學重難點】讓學生經歷由生活中的現象抽象為數學問題,在推理過程中領悟出相應的方法,從而對現象進行邏輯推理,判斷出其結果。
【教學流程】
導入新課:出示幻燈片,用兩幅圖片問同學們這個老師是教什么的,這是什么季節的典型特征,從而引出新課,生活中的推理。
講授新課
1. 講述
我們的老朋友,淘氣、笑笑和小明來咱們班做客了,他們還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新問題。
2. (電腦)演示。
(1)小伙伴們,你們好!這個學期,我們學校組織了足球、航模和電腦興趣小組。真是太棒了!根據自己的愛好,我們三人分別參加了其中的一項。
(2)演示:
(3)提問:同學們,你能猜出我們在哪個興趣小組嗎?
首先帶領學生分析問題的題意,著重讓他們明白三人分別參加了其中一項是什么意思。之后進入“自主求知”階段,引發學生獨立思考。
1.交流。
同學們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再把你的想法與同桌說一說。深入踐行新課改關于分享,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理念。
2.反饋。
(1)師:你們是怎樣想的?你們愿意跟大家交流嗎? 還有別的想法嗎?引導學生交流,分享自己的思想成果。
3.提問。(1)你覺得這三句話中,哪一句最重要? (2)為什么?在此,我有意識地對推理的方法進行了提煉和改進。著重引導學生,讓他們明白推理時一般要先找到一個關鍵句,作為推理的突破口,這句話一般不僅能直接得出一個結論,還能幫助進行其他的判斷。
4.達成共識。
“淘氣喜歡航模”這句話最重要,因為通過它不僅直接知道了淘氣是航模小組的,還能幫助我們判斷其他兩個人是什么小組的。
5.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除了用閱讀分析的方法來思考外,你還能想出其他的方法嗎?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讓他們體會.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下面我引導他們用連線法和表格法進行自主推理,得出答案。
6.畫表格
7.評價:用畫表的方法思考問題有什么好處?讓同學們認識到畫表格在推理中的優越性。
8.概述:像剛才這樣,我們從一句或者幾句話中,得出了另外一個新的認識,這個過程就叫做推理。拓展聯想: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推理?引發學生思考,更加緊密的聯系生活,實現生活的數學分化與數學的生活化。
10.課堂結論:推理時一般先找到一句最重要的話,往往能直接得到一個結論,還能幫助我們進行下面的推理。推理的方法很多,閱讀、畫表格都是推理常用的好方法。
總結: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引導同學們掌握推理的一般方法如排除法的應用,體會數學學習的興趣,交流合作的好處,感悟數學在生活中的魅力。努力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
布置作業:課后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