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公式怎么教周長
在一次研討活動中,青年教師王敏上了三年級上冊《花邊有多長》一課。參與聽課的老師很多,他們中既有新世紀教材的實驗老師,也有使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教材的老教師。在課后討論中,一位老教師提出了自己的問題:“這節課教長方形的周長,怎么到最后也沒聽到老師給學生總結周長公式呢?這樣含糊的教學,學生能掌握好知識嗎?”其他老師開始議論紛紛,顯然大家都比較關注這個問題,她的發言引起了大家的興趣。王敏老師坦言,其實她心里也沒底,不知道學生到底掌握了多少,但教材就是這樣編的。她展示了教材中呈現的三種不同方法,分別是:34+12+34+12=92;34×2+12×2=92;(34+12)×2=92。這三種方法中,最后一種方法無疑是我們認為最好的,所以王老師引導學生進行了一番比較,但并沒有強制學生統一使用最后一種方法,也沒有板書公式。因而,直到下課時,還有部分學生使用前面兩種較“笨”的方法。到底要不要總結公式?王老師自己也很困惑。
底下的老師紛紛發表意見,基本上分為“新”“老”兩派——
教人教版九義教材的老師基本上都認為:應該給學生總結公式“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一節數學課,如果不給學生總結一點重要的東西是不行的,總結公式就是畫龍點睛,讓老師和學生心里都知道:這節課到底學習了什么。
教新世紀教材的老師不這么認為。他們覺得:教材沒有給出公式,是擔心學生機械套用公式,反而不注重對周長的理解。況且,新課程提倡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有多種不同的方法。
老教師也接觸了一點新課程理念,他們馬上反駁:多樣化沒錯,但多樣化以后要進行“優化”;如果到最后還有學生用“連加”算周長,這就說明教師 “優化”不夠,所以還是要總結公式。
實驗老師回應:雖然教師沒有板書公式,但學生已經口頭總結出來了,應該可以了。優化應該讓學生自主優化,不能強求。
六年級的老教師陳曉靜則舉例反駁:“學生口頭總結還不夠,教師一定要教公式,而且要教透、背熟,要讓學生記憶深刻。長方形的周長很簡單,但我們六年級的學生,到現在還有幾個學困生不會算長方形的周長,老是算錯。這說明周長公式很重要,對于學困生來講,能有一個公式背一背、記一記,就能把題做對,總結公式也算是關注學困生吧。”
實驗老師馬上質疑:“你的學生背好了公式,還不會算周長,這正好證明,背公式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
老教師也陷入了沉思。
陳曉靜老師繼續回憶:“那些老做錯的學生,要不沒打括號;要不就打了括號,但沒按括號算;還有的計算錯誤。”
大家一起分析:“不打括號,沒按括號算,說明學生對公式缺乏理解;不理解的公式,背得再熟,還是容易錯。”
一位老師想起了自己兒子的情況:“我兒子做家庭作業,每次都用公式計算長方形周長。有一次我問他,為什么要打括號再乘2,他說,求周長都要乘2。我覺得他理解得并不好。”
一位骨干老師發言:“我們成人都覺得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這個公式好,可是學困生理解起來還是有困難的,涉及到乘法分配律的問題,畢竟是三年級的小學生。”
不少老師表示贊同:“也許長方形的周長=長×2+寬×2還容易理解一些。”
更多的老師受到了啟發:“最容易理解的公式恐怕還是長方形的周長=長+長+寬+寬,它太形象了!直接體現了周長的意義。”
陳曉靜老師也笑了:“是啊,要是我允許那幾個學困生用連加算周長,他們肯定錯不了!”
這時,最開始提出問題的那位老教師總結說:“看來,算長方形的周長并不是只有唯一的公式,應該說三種方法適合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生:優等生用第三種,中等生用第二種,學困生用第一種。各取所需!看來,教材沒有呈現公式還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