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長是多少
教學內容:國標版三年級(上冊),教科書第68~69頁的內容。 總設計意圖: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第68—69頁的內容是一節實踐活動課,內容有“圍一圍”、“擺一擺”“拼一拼”“量一量”和“估一估”,由于“圍一圍”、“擺一擺”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已經滲透,所以本節課就將余下的“拼一拼”“量一量”和“估一估”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內容并加了“剪一剪”。主要是讓學生長方形和正方形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理解周長的意義。 教學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認識和對圖形周長含義的理解,進一步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2、在操作實踐、交流討論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創新意識,發展數學思考及合作交流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幾個小正方形的不同拼法的掌握。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將學生分成6人一小組。印有表格的作業紙 剪刀、線,紙片(10×6cm),3厘米、5厘米長的小棒各4根。 一個信封,內裝12個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這節課,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份禮物,你們想知道是什么嗎? 只要今天能獲得三顆星的小朋友就可以看到老師獎勵的禮物了。 你們每個人面前都有一個信封。請你打開,看一看,里面有哪些學具?你能告訴老師嗎? 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用這些學具來研究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 板書課題:周長是多少 二、操作實踐,解決問題。 (一)圍一圍。(多媒體出示課本上的插圖) 1、師:看,圖中的小朋友們正在圍著自己喜歡的圖形呢! 誰來說一說,圖上小朋友圍成了什么圖形? (鑰匙、松樹、五角星、三角形) 2、師:你能用一根絲線圍出你喜歡的圖形嗎?請大家拿出信封里的線圍一圍。 要求:1、要把老師給你的線都用完。 2、把你圍好的圖形形狀填在作業紙第一張表格里。 學生操作,教師指導。 3、師:說一說,你圍的是什么圖形。同學們用線圍成的圖形真好看。 4、師:用手指一指你圍成的圖形的周長好嗎? 想一想,圍成的圖形周長是多少?怎樣量最方便? (把線拉直,用尺量一量) 學生圍圖形、量周長、填表格,在小組內交流。 5、評價:完成老師要求的小朋友可以在評價表里貼好第一顆星。 [讓每個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用線圍出美麗的圖形。進一步明確周長的含義,并有創意地解決實際問題。學生自評] (二)擺一擺。(多媒體出示課本上的插圖) 1、師:圖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師:請你拿出信封里的小棒。 量一量:4根短的長度是多少厘米?4根長的長度是多少厘米? 3、師:你打算用幾根小棒,怎樣擺成正方形或長方形呢? 先想一想,想好了再擺一擺。 把你圍好的結果填在作業紙第二張表格里。 長 方 形 正 方 形 長 寬 周長 邊長 周長 交流:我擺的是長方形,它的長是( )厘米,寬是( )厘米,周長是( )厘米。 我擺的正方形,它的邊長是( )厘米,周長是( )厘米。 4、互相評價:同桌兩人交流、評價。為成功的小朋友在評價表里畫上第二顆星。 [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操作學具,獨立地擺出自己想象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口頭表達能力。同桌互評] (三)估一估。 同學們的表現真不錯,我們一起用紙頭來玩游戲吧。老師幫我們每人準備了一張小紙片(長:10厘米,寬:6厘米),你能從這張紙上看出有哪些數學問題,并提問出來讓其他同學來回答嗎?生:這是什么圖形的紙?回答:長方形的。 生:長方形有什么特點?回答:有4條邊、對邊相等;有4個角,都是直角。 (生評價同學回答的問題) 生:它的周長是多少?回答:長大約~厘米,寬大約~厘米,周長大約是30厘米。 師:要確切知道這張紙的周長,怎么辦?(量一量) 請大家測量一下這個長方形,并匯報你是怎么量的,看看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學生動手測量長方形的周長) 生:我測量了兩個長都是10厘米,兩個寬都是6厘米,所以加起來就是32厘米。 生:我只測量了一個長是10厘米,一個寬是6厘米,因為長方形是對邊相等,然后我用10+6=16(厘米)再用16×2=32(厘米)。 師:你說的真好。把自己的想法非常完整地表達出來。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自己提出問題,請同學回答,評價同學的回答。給他們留出了廣闊的思維空間,讓他們在提問、猜測、評價、驗證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四)剪一剪。 師:如果老師讓你在這張長方形紙上剪下一個最大的正方形,你知道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 (邊長是6厘米。邊長就是原來長方形的寬。) 師:對,在長方形里剪一個最大的正方形,長方形的寬其實就是這個最大正方形的邊長。(板書:寬是正方形的邊長) 師:下面請大家動手折一折,把這個正方形剪下來,注意不要剪歪了。 學生動手剪正方形。 師:你會計算這個正方形的周長嗎?(6×4=24厘米) 師:你能再把這個正方形剪成兩個完全相同的長方形嗎? 學生動手剪。 師:現在,每個小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呢?你是怎么算出來的? 方法一:4×6=24(厘米) 24÷2=12(厘米) 12+6=18(厘米) 方法二:6÷2=3(厘米) 3+6=9(厘米) 9×2=18(厘米) 方法三:移一移,6×3=18(厘米) 小結:大家剛才想出了幾種方法,這說明解決問題的途徑很多,只要我們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就會有新的發現。 [增加的剪一剪的內容,充分讓學生在折、剪中體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聯系和區別,掌握它們的特征,熟練周長的計算。讓學生體會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五)拼一拼。(多媒體出示課本上的插圖) 看一看,你們的桌子上還有什么學具我們沒用呢? 師:讀要求:用12個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 拿出12個邊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 先想一想,商量一下怎樣拼,小組合作,小組長記錄填表格。 長 寬 周 長 12cm 1cm 26 cm 6cm 2 cm 16 cm 4cm 3 cm 14 cm 2、小組交流。(課件出示) 一排擺幾個?擺幾排?長是多少?寬是多少?周長是多少? 3、師:請你觀察一下這些數據,說說你有什么發現? 4、師:都是由十二個小正方形組成的,周長怎么會不一樣呢? 5、師:在我們拼出的3種長方形里,它們的周長哪個最長,哪個最短? 提問: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排出的圖形越長,它的周長越長,排出的圖形越方,它的周長越短。) [小組合作拼一拼,培養學生協作解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拼圖形和計算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周長的含義,在觀察、比較、找規律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能力] (六)量一量:(多媒體出示課本上的插圖)1、師:同學們今天上課都非常動腦筋。接這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個有挑戰性的題目。 2、師:先量一量,再算一算,圖形的周長是多少。 生翻書第69頁“量一量”。 3、小組交流,你是怎樣量的?周長是多少?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4、課件演示:兩種量法 (1)一條一條量的。(2)移一移,只需要量一條長和一條寬。 5、小結:在以后練習時我們可以先觀察,找找有沒有簡單一些的方法再動手,這樣可以節約很多的時間。 [學生嘗試測量、計算不規則圖形的周長,運用所學知識在移一移的方法中找到簡便計算方法,學會知識的遷移。] 三、總結談話: 1、這節課我們用線、用小棒、用長方形、用小正方形研究了好多的問題,你認為自己表現得怎么樣?能再給自己貼上第三顆五角星嗎? 2、得到三顆星的同學對老師笑一笑。老師的禮物,獎勵你玩一個拼圖游戲。 出示樣圖,學生和電腦比賽。 你拼出的美麗圖形的周長是多少呢?課后可以想辦法解決它。 [游戲設計使課堂學習氣氛達到高潮,學生在緊張刺激的音樂聲中體驗拼圖游戲的樂趣,感受數學的魅力。課后的延伸留給學生繼續學習的思維空間。] 附表: 周長是多少 圍一圍: 圖 形 周 長 ( )厘米 圍一圍 自 己 評 一 評 擺一擺: 長 方 形 正 方 形 長 寬 周長 邊長 周長 擺一擺 大 家 評 一 評 拼一拼:(小組合作) 長 寬 周 長 評一評: 學得 怎么樣 最 后 評 一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