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周長是多少
長方形和正方形
(第5課時:周長是多少)
教學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鞏固對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周長的含義和計算方法。
2、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學習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活動進一步認識周長和周長計算的方法。
難點:能再探索中獲得知識和能力。
教學準備:
一根線、長3厘米和長5厘米的小棒各4根、12個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要通過實際操作進步來認識周長的含義和周長的計算方法。
二、圍一圍。
1、拿出一根線,圍成一個你喜歡的圖形?同桌之間相互說說這個圖形的周長是多少?
2、指名說說你圍成圖形的周長是多少?怎么量最方便?(學生在實際的操作中感受到,將圍成圖形的那段線拉直量最方便。)
三、擺一擺。
你能選出幾根小棒擺成正方形或長方形嗎?
學生自己操作或同桌一起操作,注意擺出的是不是長方形或正方形。
問:你是怎么擺的?周長是多少?
學生的擺法可能有以下幾種:
1、 用4根長3厘米的小棒拼。
2、 用4根長5厘米的小棒拼。
3、 用2根長3厘米和2根長5厘米的小棒拼。
4、 用這8根小棒拼。
四、拼一拼。
用12個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有幾種拼法?讓學生兩人一組拼。
選擇幾種,算算它們的周長是多少?
它們的周長哪個最長,哪個最短?
你有什么重要的發現?
五、量一量,再算出圖形的周長。
1、你見過這樣的圖形嗎?(出示)你能想辦法求出它們的周長嗎?(學生交流方法)
2、學生獨立量一量,并算出圖形的周長。
3、你量了幾條邊?是不是每條邊都要量?說說它的周長是多少?(學生交流自己的方法)
4、你有不同的算法嗎?如果有,請說說想法。
六、估一估。
同學們可真聰明,通過圍、擺、拼、量求出了不同圖形的周長,老師手里的這塊手帕你能估計它的周長嗎?
1、 估計手帕的周長
1)指定幾個學生估計,記下數據。學生將自己估計的數據記下。
2)誰估計得對呢?你有什么辦法驗證一下嗎?(學生交流方法。)
3、指名量手帕邊長,全班一起計算周長。
你還想估計哪些物體的面的周長呢?自己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吧。
2、 交流估計課桌面的周長。
指名交流。
七、小結。
這一節課你有什么收獲?讓學生說說。
板書設計:
周長是多少
1、 用一根線圍成的圖形的周長就是這根線的長度。
2、 用幾個小正方形可以拼成長方形和大正方形,拼長方形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拼法。
課前思考:
這是一次數學實踐活動。主要圍繞用線圍一圍、用小棒擺一擺、用小正方形拼一拼,以及量一量、估一估等不同形式的活動開展。本次活動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教師要在活動前讓學生準備好響應的材料,并合理進行分工,這樣可以提高實踐活動的效率。
課后反思:
在互動共享教學模式下的數學實踐活動,為教學提供研究的平臺,為學生提供探究的機會。在開放型的數學實踐活動中,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多向思維,通過不同角度的探索,自己去獲取、鞏固和深化知識,并在參與的全過程中發展思維,形成能力。學生在這種環境中共同感受獲取知識的過程,共同分享獲得知識后成功的喜悅。這節數學實踐活動,學生通過圍一圍、擺一擺、拼一拼、量一量、估一估、畫一畫等實際操作活動,豐富了感性認識,并產生需要畫一畫草圖的方法幫助解題的需要,為抽象的解題作了鋪墊。尤其是在擺一擺和拼一拼這兩項活動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在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自己獨立地擺出自己想象的長方形或正方形,把課堂逐漸開放。并在拼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周長的含義和計算方法,并在比較中尋找規律。這樣的數學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創新意識的環境以及實踐能力得以實現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