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的力量——劉可欽校長執教的《小樹有多少棵》課堂實錄與賞析
老師接著統計各種方法的人數,結果是用第二種方法(乘法)的最多。接著就組織學生說選擇乘法的理由。
生:因為它簡便。
生:乘法最清楚和簡便,別人一眼就能明白。
【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算法,是算法多樣化的實質,體現了“用不同的方法學習數學”的思想。更為重要的是,在引導學生自己介紹自己選擇的方法及理由的同時,促使學生在交流中反思,在反思中自主優化自己的算法。】
按照課前準備的應該是教材中的三組(2×3,2×30,2×300;……)同類型的練習題。但是教師此時沒有用了。而是即興出了幾道題,讓學生解答。
3×5得多少?
生:十五。(師相機板書)
3×50呢?
生:一百五十。
生:老師,那3×500呢?對呀,得多少?
一千五百。
生:3×5000呢?
生:十五千。
生:一萬五千。
究竟是多少?下課后問問聽課的老師吧。我們繼續,來一個大數,90×5。(四百五十)
7×800(等于五千六百)。
600×8(四千八百)。
【在比較選擇算法后,來一道練習很有必要。但是這里的練習沒有用預設的書中的(因為預設的對于學生來說比較簡單),而是根據教學的實情靈活選擇的,是隨機生成的。適時根據教學進程、課堂情況和學生需求而調整預設是教師高超教學技藝的表征。】
很好,你們剛才挺棒的。這是什么?(一盒草莓)
看見這盒草莓,你想說什么?
生:一個盒子里有40個草莓。
把你知道的用算式表達出來。
約一分鐘以后:
生:我知道一個盒子里有40個草莓,40×1=40。
生:我知道了兩個盒子里有80個草莓,40×2=80……
生:8盒有320個,40×8=320。
……
生:我知道了100個盒子里有4000個草莓,40×100=4000。
老師明顯的一愣,然后將這個算式慎重的寫在了黑板上。然后問同學們,對不對?
生:對。
有三分之一的人表示同意,大多數人卻眉頭緊鎖。老師沒有表態。教室里頓時安靜下來。時間長達近半分鐘后孩子們舉起了手。
【此時的停頓是相當難得和可貴的。半分鐘的時間,異常的安靜。對于40分鐘的課堂來說,半分鐘是十分寶貴的,安靜的半分鐘也是相當漫長的。但是,劉老師等了,等的不急不躁,等的心安理得,等的難能可貴。數學課堂除了激烈的活動交流,我們期待多一些類似的思維的寧靜思考和高度集聚。】
生:(跑到講臺前)就是這上面有幾個零就寫幾個零(邊用手指著算式的前半部分),前面有三個零,后面就應該有三個零,1×4等于4,在4的后面加三個零就是四千(邊在黑板上寫下4000)。
嗯,你有絕招。(隨即轉向全班同學)大家懂了嗎?
生:我這樣想,4個100是400,再在400后面再加一個0就是4000。
哦,你幫他做了解釋,講了道理。
生:10個100是1000,20個100是2000……40個100就是4000。
非常有道理。
生:先把100看成10,10個40是400,再在400后面加一個零就是4000。
……
隨后,要求學生聽算式寫得數:2×100,40×6,8×70,70×3,800×2,2000×4……集體矯正。
【原創的力量是巨大的。教育的價值在于鼓舞和喚醒。從這個片段中,我們看到了學生的潛力和能量。只要我們相信學生,“大膽的退出去”,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搭建一個學生表現的舞臺,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必將會有更多不可預約的精彩。】
評析:
1、“追尋常態下的好課。”——這是劉老師所一貫倡導的。“將常態的工作研究化、科研化。”“教師應該用一顆平常之心看待每一節課,即關注大的教學環節,更關注與學生對話過程中的細節,尊重學生的想法,在平常中尋找教育的不平常。”“努力研究常態下的好課,不一定要課上得多精彩,但一定要尊重學生、尊重差異,體驗平等民主,引導學生學會傾聽、交流、合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