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的力量——劉可欽校長執教的《小樹有多少棵》課堂實錄與賞析
劉老師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這節課,沒有借助任何現代媒體,教具也就只是三幅學生畫的小樹。沒有精雕細刻的教學環節的設計,課堂隨著學情在不斷地變化生成。沒有刻意的表揚和鼓勵,有的只是非常客觀中肯的評價。沒有生動活潑引人入勝的情景創設,應用的是最常規的課前復習導入的方法……少了一些形式和喧鬧,多了對問題的探究和交流。一切是那么的常態,那么的樸實,一切顯得那么“隨意”,那么和諧,那么的真實。但是,這并沒有因此影響課堂效果,相反的是學生在課堂上卻是那么的專注和投入。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是那么的真實和鮮活。這與劉老師的“大家”的“內力”和“課堂魅力”是分不開的。
這種樸實和豐實的課堂,也應該是我們在平時的課堂上所追尋的。平時繁重的教學工作中,不可能每一節可都象評優課一樣精心的準備,去施教,更需要的是這種常態的課堂教學。但是要想在“常態”的課堂收到“不常態”的效果,對于教師而言,這是一個挑戰。需要長期的鉆研和積淀,增強自身的“內力”,這也就需要我們將“常態的工作研究化、科研化”。
2、“巧妙地把學生推向了前臺”。——這也是劉校長上一貫提倡的。“少一些預設,多一些生成。”這節課之前,劉校長是沒有很多的時間去準備的。只是從粗線條上大略的考慮了一下,請學生畫了兩幅圖片就走進了課堂。在課堂中,劉老師充分的相信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誰聽明白了復述一遍?”“有誰明白他的問話了?”“你覺得哪一種最簡便,別人看起來最清楚?” ……這些語言都巧妙的把學生推向了課堂的前臺,智慧的把自己隱藏在了課堂的背后。劉老師對課堂的控制相對而言要少一些。更多的是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去說,去想,去討論、去對話,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來探究和獲取新知。課堂上更多的是老師圍著學生的思維進行的扁平的課堂流程,引導學生交流對話。可以說,在解決一個個知識點時,是學生自己通過互相質疑與對話,從而互相啟發來突破的,甚至在交流的過程中產生了瞬間的精彩。
但把學生推向前臺,并不是弱化了老師的作用。與此相反的,此時老師的主導作用就顯得更為必要和重要了。劉老師在課堂中適時地站起來,“剛才他用了一個“因為……所以……”來說明,有誰聽明白了?““這些方法可以歸納為幾種方法……同學們,剛才我們把這些方法歸納為三種,你最喜歡哪一種呢?”不僅僅只是對課堂的控制,更多的則是引導,多從線形的教學流程上作了一些宏觀的引導。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將學生主體地位凸顯了出來。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一個引導、組織、合作和參與者,淡化了 “教”的角色。
3、關注隱性目標和人文關懷。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新課標三維目標中的一個新領域。如何達成這些目標?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如何落實到具體的每一節課堂的教學中?都是值得思考和探究的一個問題。課改初期,我們常常通過引人入勝的情景,活潑有趣的活動,夸張的表揚評價來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通過這些外在的方式讓學生確實能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但是這種積極的情感是否完整豐富,是否堅實牢靠,是否持久沒有研究說明,這些隱性的目標到底是應該“外顯”還是應該“內隱”也是值得研究的。在這節課中,劉老師將這些隱性目標隱藏在了數學知識的背后,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傾聽、質疑和啟發,讓學生體會著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和包容,體驗到平等、包容、和諧數學課堂的美妙,體驗到數學思考的魅力,體驗到參與的樂趣、創造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