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的力量——劉可欽校長執教的《小樹有多少棵》課堂實錄與賞析
在課堂中,為不同的學生提供了交流的空間,讓每個學生能夠自由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彰顯了劉老師在樸實無華的背景中對學生的尊重。“不一定去追求每節課的完美,但一定要在課堂的每一分鐘里體現出教師對學生的責任、尊重和耐性。”(劉可欽語) “你的對嗎?”“是呀,當然是對的啦(邊說邊畫了一個紅勾)!只是不簡便。好,快感謝大家對你的幫助。”課堂充滿了對學生個體的充分關懷、愛護,教導。
思考:
“不一定去追求每節課的完美”。或許,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追求這種完美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也沒有十全十美的好課。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教育觀念和價值取向,會有不同的教學設計,不同的看法。在對這節課的討論中,也有不同的聲音。有的老師認為,這節課的重點應該是讓學生理解算理,因此應該總結出幾條規律,比如,3×20=60,是因為3×2等于6,所以3乘以20是6個十等于60。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劉老師也試圖讓學生講解算理的時候用語言總結出來,但是作了努力后卻發現學生對這根本就不感興趣,學生能“意會”,但很難自己總結成程式化的語言。所以在學生用自己的理解方式理解了算理之后,劉老師沒有強求學生去按照“表示6個十”的方式理解。這是否不利于學生后續對筆算乘法和多位數乘法的學習和理解?有沒有其他的處理方式呢?我沒有辨別答案的能力,或許根本就沒有固定的答案。不同的觀點會有不同的看法,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算是為大家提供了一個討論的話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