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綻放心中的荷花《荷花》教學實錄
視頻密碼
詩意語文,是喚醒意會的語文。漢字是一種意象性文字,漢語是一種意合性語言,由此折射出的思維方式是意會的。意會的思維,對事物的認識是直觀的、整體的、非邏輯性的,重“體驗”而輕“概括”,重“領悟”而輕“分析”。這種思維方式具有很強的直覺內省、體驗感悟的情感色彩。用維柯的話說叫“詩性邏輯”,用卡西爾的話說叫“隱喻思維”。意會是比言傳更本質、更內源、更真實的生命方式。“那些似乎清醒和似乎運動著的東西,那些昏暗模糊和運動速度時快時慢的東西,那些要求和別人交流的東西,那些時而使我們感到滿足時而又使我們感到孤獨的東西,還有那些時時追蹤某種模糊的思想或偉大的觀念的東西……這些東西在我們的感受中就像森林中的燈光那樣變幻不定、互相交叉和重迭,當它們沒有互相抵消和掩蓋時,便又聚集成一定的形狀,但這種形態又在時時分解著,或是在激烈的沖突中爆發為激情,或是在這種沖突中變得面目全非。”此情此景,慣于從機械的、實證的、確定的、邏輯的方式去網羅世界的語言,無論如何也無法勝任。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這就要“活看”語言,所謂“不立文字”又“不離文字”。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這就是“拈花微笑”,也就是“意會”。
《荷花》一課的教學,著眼于喚醒學生的內心視像,通過媒體介入、文字感知、移情品讀、入境想象等多種方式,將作者筆下的荷花、文字描繪的荷花轉化為學生心中的荷花,即所謂的內心視像。此時,學生心中涌現的是這一朵荷花而非荷花。這一朵荷花裹挾、吸附和揉合了這個學生的生活積累、閱讀積淀、文化背景、個性特征、思維方式、審美趣味乃至創造靈性,是學生用自己的精神生命在自己的心靈世界重新培植、重新綻放的荷花。這就是一種意會,一種意象、意境、意味、意蘊的在心靈境域的會晤和領會。學生意會之荷花,部分可以訴諸外顯的表達,包括表情的彰顯、眼神的閃爍、肢體的律動、盡情的誦讀、盡興的言說;部分則很難訴諸表達,它是內隱的、視像的、彌散的、捉摸不定的。外顯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內隱的則是冰山的整個基座。對學生而言,生命的意蘊更多的潛藏在內隱式的意會之中。
【構想】
一、荷花表象的激活
1、創設語境。學生齊讀課題后,教師問:“哪些同學看過荷花?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自己看過的荷花。”(美麗、可愛、鮮艷、潔白、粉紅、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千姿百態……)
2、引入:“這樣的荷花,同學們還想看嗎?請大家邊看邊想,你看到了什么。看的時候,同桌之間可以交頭接耳、指指點點。”隨后用課件呈現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隨播放背景音樂。
3、看后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教師作隨機點評,并相機教學部分生字新詞。(雪白雪白、蓮蓬、花骨朵、飽脹、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