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綻放心中的荷花《荷花》教學實錄
特級教師王崧舟的《荷花》一課,恰如這“表里俱澄澈”的洞庭秋色,讓人悠然心會,卻難言妙處。然妙處雖難言,卻總有一種縈懷的感動驅使著我要去表達、去傾訴、去描摹。王老師的《荷花》一課,上得美侖美奐、情趣盎然。整堂課以“美”為主線,讓學生在潛心會文的過程中,去發現、感悟荷花的美,將荷花擬人化、生命化、情態化,進而用自己的情感和語言去創造荷花的美,可謂怎一個“美”字了得。
一、在呈象感形中悠然心會
清代理論家葉燮就“意會”的機制總結過這樣三句話,“呈于象,感于目,會于心”。意會“荷花”之神韻,首先須將抽象的文字通過外在的媒體和內心的視象轉化成鮮明可感的畫面。面對畫面,學生凝神注目、忘我玩索,久之,必能感悟荷花之美妙神韻。而王老師的教學,正是遵循著這樣的機制:
師:今天咱們上《荷花》這篇課文。哪些同學看到過荷花?看過的請舉手。還真不少,還想不想再看看荷花?
生:(齊答)想。
師:好!咱們一起來欣賞。看完以后,大家再來交流交流,你看到了怎樣的荷花。
師:(播放荷花的課件。)
生:(欣賞課件。)
師:都陶醉了,是吧?來,跟大家說說,你看到了怎樣的荷花。
生1:我看到了美麗的荷花。
生2:我看到正在開放的荷花,還沒有開放的荷花,和全部開放的荷花。
師:你看到的是各種形狀的荷花。
生3:我看到了白色的荷花。
師:你注意到了荷花的顏色。但老師有個建議,能不能為荷花的顏色換上一個美美的詞語?
生3:雪白的荷花。
師:雪白,哦!比普普通通的“白色”這個詞可美多了。要是再加一個雪白,那就更美啦!
生3:我看到了雪白雪白的荷花。
師:聽!多美的一個詞語。也只有這樣的詞語,才配得上荷花呀!
生4: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美麗的荷花。
生5:我看到了千姿百態的荷花。
師:好一個“千姿百態”!比剛才老師說的那個“各種形狀”要強一百倍!
生6:我看到了綠油油的荷葉像大圓盤一樣,托著美滿的荷花。
師:好花要有綠葉襯啊!你不但關注了荷花,還注意到了碧綠的荷葉,看得真夠全面的。
生7:我看到剛開的荷花露出嫩黃色的小芽。
師:噢,那不叫小芽,叫小蓮蓬。(板書“小蓮蓬”,組織學生正音。)誰還有話想說嗎?
生8:我看到了亭亭玉立的荷花。
師:“亭亭玉立”,太好了!請教一下,這個詞語你是從哪兒學來的?
生8:從課外書上。
師:好!只有做個有心人,哪兒都能學到語文。
面對荷花的生動形象,學生陶醉了、沉醉了。是王老師的輕輕喚醒,將學生從恍惚迷離的沉醉中拉回到現實的沉靜,讓學生在沉靜中回味著荷花的情狀和韻致。于是,凝視荷花色澤的有了“雪白雪白”的意會,注目荷花豐姿的有了“亭亭玉立”的神悟。學生的悟性和靈性徜徉在言、象、意的水乳交融中悠然心會。
二、在品詞悟情中悠然心會
誰也不會否認,“冒”的教學,是本課的一大亮點。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其神其韻,都在一“冒”字。這是一個看似平常、實則蘊藉極深的文眼,是一口富含精神和意味的文字的泉眼。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像泥鰍一樣從你的感覺之手滑落。但王老師畢竟是大家,一句“我也來讀個句子大家聽一聽”,將大家閨秀“冒”的紅蓋頭掀了起來;又一句“冒還可以換成別的什么字眼”,呼喚出一排以“長”為代表的小家碧玉齊刷刷地站到了學生的眼前;令人擊節稱奇的卻是這一句:怎樣地長出來才是冒出來?于是,風情萬種的“冒”字在學生悟性和靈性的滋養下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