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2.引導學生交流讀后的感受、印象或看法。
3.引導學生抓住自己觀點的支撐點,即文中語言文字的品位與理解。(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交流,也可以讀書中的句子)
a:天上的白云是大自然的語言,白云飄得高,明天準是個晴天;
b:地上的螞蟻是大自然的語言,螞蟻搬家,出門要帶雨傘;
c:小蝌蚪一出現,春天就來到了人間;
d:大雁往南飛,就證明秋天就在眼前;(在理解第4.5小節時,讓學生反復朗讀,從中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
e:樹上的年輪也是大自然的語言;
f:魚身上的魚鱗一圈就是一歲,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
g:“三葉蟲”化石嵌在喜馬拉雅山巔,可以告訴我們這里曾經是汪洋的大海;
h:大自然把一塊“漂礫”撒在江南的廬山,告訴大家這兒有過寒冷的冰川;
i:人有語言,大自然也有語言;大自然的語言妙不可言,不愛學習的人從來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遠看不見。
(在學生讀文交流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直觀理解“逗點”“年輪”“魚鱗”“三葉蟲”“漂礫”,喚起學生對已有生活經驗的回憶,理解大自然的語言。不僅讓學生明白這種現象,理解詞句的意思,感受句子的內容,還能令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對大自然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朗讀,就能夠讀出真情實感,水到渠成。并引導學生理解“妙不可言”的意思。從而進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規律,激發學生觀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教師可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隨機的板書:
白云高飄——晴天
螞蟻搬家——要下雨
……)
4.怎樣才能發現和懂得大自然的語言?
(學生用自己的話理解,做一個愛學習、細心觀察的人)
5.整體回顧全文,美讀中品位始終所蘊涵的情感。
四、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識字:對于本課出現的生字,要求學生盡量自學,識記。
讀準“撒、鱗、嵌、略”幾字的讀音。
2.指導書寫時,讓學生注意觀察“搬”“撒”的字形結構,注意各部分的書寫比例。“釣”字右半邊是“勺”,不要寫成“勾”。“雁”半包圍結構,注意里面的寫法。
五、拓展延伸,積累實踐
讓學生搜集更多的有關大自然的語言,最好能用詩歌的形式說一說寫一寫。
《第一朵杏花》教學設計(一)
文本細讀:
課文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贊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茍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題為“第一朵杏花”,實際上是從把握第一朵杏花開放的精確時間來說明竺可楨嚴謹的治學態度。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例子,卻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容。
課文按時間先后順序,分為三部分:1——5自然段講竺可楨要知道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6——15自然段講第二年在孩子的幫助下,竺可楨爺爺準確地記下了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 16——17自然段講竺可楨爺爺通過長年精確觀察,掌握了氣候變化規律。
本課的學習,應以讀貫穿課的全過程,以不同形式的讀引導學生感悟、積累和遷移語言。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抓住自學中的疑點邊讀邊想,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是感悟學習竺可楨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茍的態度,懂得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