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2.對不同時代的人們童年生活想進一步了解的,可以通過收集老照片、珍藏的小物件、閱讀相關的作品等,在班級內進行一次“童年、童趣”的語文主題活動課。
由孩子生活中熟知的事物引入童話故事里,先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好奇,拉近與孩子的距離。通過讀課題讓學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激發閱讀興趣,讓學生自主走進文本。
字詞的問題以學生自己解決為主,注意學習方法的點撥指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以“讀”代講,以“讀”促悟,略讀課更應有意識地注重在學習過程中方法的指導。從故事開始即把學生帶入到特定的有著花香與書香的童話背景中,借助人物的對話、動作等,想象情節的生動有趣,體會人物的活靈活現,帶著童心去品讀、去體味,在讀中感悟,在悟中體驗,在角色扮演中抒發內心的情感,使學生深入擬人化的形象中。在悟中再進行個性化朗讀與表演的外化表達,從而獲得自己內心的獨特審美享受。
通過創設情境,體會小螞蟻給這本書帶來的影響,激發兒童的想象力與創造欲望。
讓孩子善于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不用老師去灌輸,而是在潛移默化的滲透中去影響。
語文文本的教育力量,最根本的還應落在對學生心靈進行潤澤。
學習語言的目的在于應用語言。激發想象、拓展延伸都是從課堂走向生活,由知識轉為實踐,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從而實現閱讀創新。
《帶雨的花》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本課“諒、誘”等5個生字,掌握“偷、請、躲”等9個會寫的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理解詩的內容,調動起學生的生活積累,與詩中的小朋友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4.感受詩人豐富的想象,激發孩子們讀詩的興趣,享受美好的兒童詩的潤澤。
教學重點:理解詩的內容,調動起學生的生活積累,與詩中的小朋友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教學準備:學生預習詩歌,搜集有關詩歌、金波的資料,幻燈片。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第一課時
一、激情引趣、導入新課。
1.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2.師:“看到題目,你們想知道什么?”
(學生暢所欲言。)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自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用喜歡的方式解決,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用課件出示文中的生詞,指名讀,開火車讀。
3.用各種形式理解文中詞語。
如:“誘餌”等詞語可以利用圖片進行理解。
如:“盡情”、“香甜”、“原諒”等詞語可以結合詩中的具體語境來理解。
對于其他詞語可以師生共同解決。
4.檢查讀文情況:
教師指名學生按自然段讀課文,聽者可以習慣性的進行評價。
三、再讀課文,了解詩歌內容。
1.默讀詩歌,說說這首詩歌寫了一件什么事?
(詩歌描述了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到大自然中盡情玩耍,又愛媽媽,不忘給媽媽采朵帶雨的花,又怕回家挨打的愧疚心情。)
2.你認為“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學生暢所欲言)
3.帶著自己的體會讀一讀詩歌。
作業
1.書寫生字。
2.朗讀詩歌。
第二課時
一、回顧導入
1.師: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第19課《帶雨的花》,齊讀課題。
2.師:請大家回憶一下,金波老爺爺的這首敘事詩主要寫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