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全冊教案
《古詩兩首》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會正確書寫“壁、橫、嶺、側、峰、廬、緣”7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古詩。
3.理解詩的內容,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重點領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4.理解蘇軾富有哲理的話“不是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并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搜集有關兩位詩人的的資料,預習課文,自學生字遇到不懂的記下來。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
1.同學們,今天我要帶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課件:鸛雀樓)我們就來看看這座亭子以及周圍的景色。你們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嗎?(學生回答)
2.你們真聰明!對,我們一起來讀讀課題《登鸛雀樓》(齊讀)
二、自瀆課文
1.有些同學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鸛雀樓看到的美景了。那打開書,自己讀讀課文吧!讀的時候要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學生自瀆課文)
2.我看到大家都讀得特別認真,誰愿意讀給大家聽聽?(指名讀,男女生讀,小組賽讀)
3.大家都讀對了,而且都會自己停頓啦,真了不起!我們一起讀讀,注意大家的聲音應該很和諧。(學生齊讀課文)
三、學生生字
1.大家讀書讀得很認真,很正確,可見昨天在家里書讀得很好。可是不知道大家生字預習得怎樣?
2.(出示生字卡片)現在就請已經準備好的同學來讀啦!小火車開起來(樓、雀、依、入、欲、窮、目、更)
三、寫字教學
1.同學們讀得好,組詞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寫好呢?下面,我們一去把其中的4個生字好好的寫一寫。
2.入:與“人”、“八”比較。組詞:入口、出入、進入。
樓:左窄右寬。右邊“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筆是捺,“女”第一筆是撇點,最后一筆橫稍長,托起上部,組詞訓練。
四、(一)簡介作者。(課件:王之渙生平)
(課件:配圖釋題)。鸛雀樓,舊址在山西省永濟縣。因常有鸛雀在那兒棲息,所以人們把這座樓取名為“鸛雀樓”,樓共三層。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眺望落山的太陽,奔騰的黃河,想得很多,就在樓上寫了《登鸛雀樓》這首詩。指名說出題目的意思。
(二)理解詞句的意思。
1.學生默讀詩句,查字典理解詞語,并結合詞義自己小聲說出每句詩的意思。注意啟發學生,對每個詞加以理解后,適當添加一些恰當的詞語,再調整一下順序,把意思連起來。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組講給其它小組聽。
5.小組內互講。
(課件:古詩關鍵字下劃線,點擊后可看到相關注解,及配圖。)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盡”“入海流”的意思。這里教師應向學生講清:鸛雀樓距離黃河入海處有千里之遠,在樓上是看不到黃河流入大海的。這里的“入海”是說明“流”的方向。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窮”“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說出這兩句詩的意思。
(三)反復誦讀,啟發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默讀思考:這首詩主要寫什么?(登上鸛雀樓看到的景物和產生的想法)(板書:看想)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看到的?哪些詩句的內容是詩人的想法?詩人看到了什么?(板書:白日 盡 黃河 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