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6單元教案
③ 朗讀前兩句,思考:你最欣賞其中哪個字? (“偷”,結合自己小時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惡作劇和頑皮之事,和詩中的小娃產生共鳴,體會孩子的無邪、可愛、純真與童年的快樂、無憂、自由。)
④ 配樂再次有韻味地誦讀前兩行詩句。
(二)后兩行——景美童心純
1.提問:小娃“偷采白蓮”不會被發現嗎?
2.學生默讀后兩行詩,談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劃開的一道浮萍已經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體會小娃純真、質樸,練習讀出情趣。
四、回歸整體,拓展延伸。
1.學生帶著理解,學生再次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池上》賞詩會——各小組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表演式誦讀古詩。
3.熟讀成誦。
五、布置作業 ,鞏固練習。
1.背誦課文。
2.依據《池上》這首詩歌的內容,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為這首詩 配一幅畫。
板書設計:
池上
偷采 白蓮回 景美引人
不解 浮萍開 童真童趣
第二課時
(授課日期:5月18日,累計課時:75課時)
教學目標:
1. 逐字逐句理解《小兒垂釣》的意思,體會釣魚的孩子的天真、可愛。
2. 學習生字“稚、側”,理解“蓬頭、稚子、垂綸、側坐、莓苔、映、路人、借問、遙、招手、魚驚、應”的意思。
3. 背誦古詩。
一、組織教學,引入新課
復習,背誦《池上》
板書:《小兒垂釣》。讀題,說說你對題目的理解。
介紹詩人:胡令能,唐代詩人,他家境貧困,年輕時以修補鍋碗盆缸為生,被人稱為“胡釘鉸”,他為人聰明、勤奮好學,善于吟詩,大不愿涉足官場,后在家鄉隱居。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指讀詩歌,糾正字音。
2.指導書寫生字:稚 側(引導學生聯系熟字記憶。)
三、理解詩意。
學習第一句
1.指名讀第一句。思考:是什么樣的小孩在釣魚?從哪看出他年齡很小?理解“蓬頭、稚子”。這個頭發很亂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綸”什么意思?理解“學垂綸”就是學釣魚的意思。
2.指名讀第二句。思考:小孩兒學釣魚是怎么坐的?什么是“側坐”?坐在哪?理解“莓苔”和“草映身”。
3.指導朗讀。
小孩年齡這么小,卻獨自坐在草叢中模仿大人的樣子學釣魚,你覺得小孩怎么樣?(板書:天真可愛)。這樣的小孩你們喜歡嗎?要讀出對小孩的喜愛之情。教師范讀,學生試讀。
4.指名說前兩句詩意。邊讀邊體會,想像詩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說這兩句詩意。
學習第二句
1.齊讀第三句。思考:小孩正急切地盼魚兒上鉤,出現了什么情景呢?從哪看出路人在問路?“借問”什么意思?想象路人來問路的情景,并思考:路人可能問些什么?小孩是怎么做的?想象小孩是怎么招手的?思考:小孩招手是什么意思?“遙”是什么意思?
2.指名讀第四句。思考:小孩為什么擺手?從哪看出怕把魚嚇跑?怕什么聲音嚇跑魚呢?除怕路人腳步聲、問話聲還怕什么聲音呢?讀后半句,思考“應”是什么意思?“不應人”呢?
3.小孩既怕路人腳步聲、問話聲嚇跑魚,又怕自己回答聲嚇跑魚,他一門心思撲在釣魚上,你覺得他釣魚釣得怎么樣?(板書:專心認真)
4.學生扮路人、小孩表演,體會小孩緊張心理和天真可愛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