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教學實錄)
(說明:發現學生只會讀句子,不會談自己的感受,老師調整了課堂進行如下的教學。)
師:同學們讀書很認真,都能找到相關的句子。(板書:找相關的句子)這些句子和“中華不振”到底有什么關系呢?一個很好的讀書的方法就是抓住其中的關鍵詞去細細的品味,把這些個詞讀到心里去。比如說我們從周恩來和伯父的對話中感受到“中華不振”。
出示:“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玩啊!”
“為什么?”
“那是外國的租借地,惹出麻煩了可糟了。沒地方說理去!”
“那又是為什么?
“為什么?中華不振啊!”伯父嘆了口氣,沒有再說什么?
師:看哪位聰明的孩子能抓住關鍵詞說一說中華怎么不振的。
(默默思考一會兒)
生:我抓的關鍵詞是“ 外國的租借地”。我知道,因為我們中國落后,才讓外國人租借,他們在租界地里就可以耀武揚威了,我從這里體會出中華不振
師:這就是很好的語文學習,學習就是把不會的學明白了。抓住關鍵詞說自己的理解,太好了。我們都要向你學習。
生2:我抓的關鍵詞是“沒地方說理去”,在我們中國的土地上還沒辦法說理,中華不振才這樣的。
師:又是一個會學習的孩子。
生:我體會到伯父嘆了一口氣,他也沒有辦法,也說明中華不振。
【點評:學生由不會到會的過程清晰地顯現出來了。】
生4:我補充,伯父太軟弱了,也沒有用。
師:伯父是否無能我們可以暫且不討論,周恩來倒是沒有覺得伯父沒有用,只是不明白伯父話里的意思。我們拿起書來讀讀課文。
(先自由讀與伯伯的對話,而后根據情況進行指導。指名學生朗讀這一部分。朗讀伯父與周恩來的對話時,“為什么”?“那又是為什么呢?”要讀出不解和追問的語氣。“為什么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里?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要讀出疑惑不解的語氣。
生:(分角色朗讀)
師:從與伯父的對話中我們已經感受到“中國不振”,再跟著周恩來一起闖進租界去,感受“中華不振”的事實!
生:(指名讀)
師:又抓住了哪幾個關鍵詞體會到了“中華不振?”
生:租界里燈紅酒綠、熱鬧非凡,中國人卻是衣杉藍縷,真是 “中華不振”。
生:洋人趾高氣揚、得意揚揚的神情中讀到了“中華不振”;
生:中國巡警成了外國人的走狗,還耀武揚威的,我感受到了 “中華不振”。
生:“只是勸勸”這個詞我看出了中國老百姓敢怒而不敢言。
生:圍觀的中國人緊握著的拳頭不敢上去和壞人打,我讀出了“中華不振”。
【這里的如何抓關鍵詞體會課文,可謂是扎實到位。】
師:同學們在讀書的過程當中,都發現了這么一個特別令人傷心的例子。請一個同學讀一讀。
大屏幕出示:
“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能怎么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