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廣場教學反思
反思這節課,我認為不足之處如下:
畫面代替了學生思維想象。因為準備了充分的資料和圖片,在教學中充分運用了課件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但是沒有意識到有些地方我用畫面代替了學生應有的思維。思維是學生對書面語言的再創造,此時,我將大量圖片出示后,學生只是認識了,而喪失了想象。
《天安門廣場》教學反思
《天安門廣場》第一課時的側重點分別是讓學生朗讀好課文以及理解好“它是世界上最寬廣最壯觀的城市廣場。”在進行過示范朗讀、初讀檢查后,我有意識地過渡到第二板塊:即引導學生感悟天安門廣場的寬廣壯觀。
師:初讀過課文,天安門廣場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能用哪些詞語說說你頭腦中的天安門廣場?
生:寬廣
生:壯觀
生:老師,我感覺天安門廣場有點擠,那一天那么多人站在廣場上,真是……
思維跟不上來,不知道如何表達,另一生接過說道:水泄不通。
這就是一種生成,一個我預想不到的問題。語文書上只說了天安門廣場的寬廣,究竟有多么寬廣孩子們無法感知,而另一個鮮明的數字30萬人,孩子們是有一定的感覺的,孩子們的生活經驗讓他們感覺到這種時候的天安門廣場一定非常擁擠,而我借此機會正好可以讓學生感受天安門的寬廣,也許這種情況下的學習感受對他們的觸動才會更深。
師:是啊!30萬人,夠多的。如果站在我們校園里,也許要把校園擠裂了。可是天安門廣場是世界上最寬廣的城市廣場啊,那么她究竟能不能容下這么多人呢?
我發下去一張紙條:描寫天安門廣場寬廣的一段資料。隨著孩子們的閱讀,他們的表情告訴我,他們已經找到答案了,不少同學都張長了嘴巴,有的驚訝得發出了“呀呀!”聲。接著我描述了天安門的長與寬,通過與現實的對比,孩子們的體驗會更深一點。
品讀完寬廣,下面準備讓孩子找找哪幾自然段反映了天安門廣場的壯觀。在我的預設中,孩子應該很快就能找到2、3自然段。可是隨著交流的深入,答案很快呈現出各自的理解:有的認為是第2自然段,有的認為是第2、3自然段……除了第4自然段沒有被大家點出外,其他各種答案都有。這一下讓我陷入了被動。
我把皮球踢給學生,讓他們再讀讀課文,可是依然沒有得到我想要的答案。怎么辦?我也不得不思考起來,如何才能讓孩子認識到2、3自段段側重寫天安門廣場的“壯觀”。孩子們把第5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劃進去也不是沒有理由,難道清晨升旗儀式時的天安門廣場不是雄偉的景觀?難道節假日的天安門廣場不是雄偉的景觀? 沒有辦法,只好取消原來打算品味天安門廣場的壯觀,讓孩子明白5、6自然段并不是側重于這一方面的描寫。
于是我這樣引導道:
師:讀讀第6自然段,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節假日的天安門廣場,你認為用哪個詞是最準確的呢?自己再默默地讀讀課文。
班上一片沉寂,孩子們都在默默地思考著。
生:我認為是壯觀。
生:我認為是花團錦簇
生:我認為用熱鬧最好,因為這時候的天安門廣場最熱鬧了。
生……
師:這幾個答案中,你認為哪個詞最能反映節日里的天安門廣場呢?
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知道了第6自然段側重于寫了天安門廣場在節日的熱鬧。以及方法類推,讓孩子明白了第5自然段側重于表現天安門廣場在升旗儀式時的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