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學教案——《圖形的面積》比較圖形的面積
4、活動四:出示課本17頁的4題:
(1)師:我們知道用不同的圖形可以拼出不同的有意思的圖形來。那4題的兩個圖形可以拼成什么樣的圖形呢?先想想,再動手拼一拼進行驗證。
(2)你還能拼成什么樣的圖形呢?動手試一試。
⑶作業展示,說自己拼成的什么圖形?怎么想的?
(注:要先讓學生想象可以拼成什么樣的圖形?再讓學生動手操作,為運用分割法求組合圖形面積埋下伏筆。)
5、活動五:拼平行四邊形
⑴讓學生拿出七巧板,拼平行四邊形,再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⑵各小組派代表在全班進行交流。
(注:要讓學生動手操作,在同學間進行交流,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動手和觀察能力,為后續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打好基礎
四、全課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有什么收獲和啟示?
通過對已經學習過的平面圖形的再認識,以及圖形周長和面積的再認識,為學習新知識做好了鋪墊。在學生很難比較兩個近似圖形面積大小的時候,引入課題,為學生下一步的探究創設了情境,提高了學生探究的欲望。
教師在組織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交流等形式進行比較活動中,使學生掌握多種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同時也讓學生知道確定一個圖形面積的大小,不僅是根據圖形的形狀,更重要的是根據圖形所占格子的多少來確定的。也為學生自主探索基本圖形的面積計算的方法打下了基礎。在教學中真正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研究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得到提升。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教師通過組織學生畫一畫、試一試、拼一拼、想一想等活動,運用平移、旋轉、割補等方法,使學生體會形狀變化而面積不變的事實,體會把組合圖形分解為基本圖形的過程,培養圖形切拼的意識和圖形的轉化思想,為后續運用轉化思想學習面積公式的推導打下基礎。
歸納知識要點和心得體會,突出學習重點,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
【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學習圖形面積的準備課,學好這節課為今后學習圖形面積的計算做好鋪墊。總體來講,有以下方面做得好的:
一、 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究。
我在設計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力求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究,親身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在學生比較圖形面積的時候,我設計的是多個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去體驗。在活動結束后,小組成員之間,以及全班同學之間進行廣泛的交流,很好的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語言的表達能力,和別人合作的能力,觀察能力,總結概括能力等。使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提升。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引導的教學方法,同時更培養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興趣。
二、注重學生解決問題方法和數學思想的培養。
本節課設計的實踐活動環節,突出了讓學生自主探究活動,有意識的培養學生在交流中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在操作中體驗,在操作中提升。深刻體會數學中的一些思想。如轉化思想(割補法、旋轉、平移等)、辨證思想等。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不足之處:由于活動多,學生準備的學具不是很充分,個別學生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沒有得到應有的提升,在今后的教學中加強對這些同學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