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的倍數的特征》教學設計
學習過程:
一、情境導入
課件出示:寶湖實驗小學2011年度黨員教師獻愛心活動,向貧困學生捐款1554元。
假如將這些錢平均分給3個學生,不用計算你能判斷每個學生得到的錢是不是整數?(生自由猜測)
師:同學們各有自己的猜想,真不錯。那究竟怎樣的數才是3的倍數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3的倍數的特征”。(板書:3的倍數的特征)
師:像剛才這樣,同學們有自己的猜測,那你們要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來驗證這種猜測是不是正確?(板書:猜測驗證)
[設計意圖:“3的倍數特征”屬于數論的范疇,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出發,設計了黨員教師獻愛心的情境,把數學與生活有機結合,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蘊藏著豐富的數學知識,引導學生進行猜想,又為后面的探究學習指明了方向,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感受新知的產生過程,明確新課要解決的問題。]
二、揭示目標
1.齊讀課題。
師:通過讀課題,你認為這節課的學習目標是什么呢?(指名提問)
2.老師是這樣總結這節課的學習目標的。(課件出示學習目標1)
師:誰能像播音員那樣讀出學習目標。
[設計意圖:學習目標的出示,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自學更具針對性。]
三、自學指導
師:怎樣才能達到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呢?(生自由發表觀點)
師:相信同學能通過自學來完成這節課的學習目標,請看自學指導——
1.課件出示:自學指導
認真看19頁的內容,看圖看文字重點看黃底色部分的內容,思考:
①3的倍數的個位上的數是不是3的倍數呢?
②識記3的倍數的特征。
2.生默讀自學指導
師:老師還有要求,先看黃底色部分內容,再把描述“3的倍數的特征”的句子用橫線畫一畫,用腦記一記,學會后,輕輕地合上課本,再在練習本上默寫下來,時間不能超過4分鐘。
[設計意圖:古語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本環節的設計體現了教師對學生在自學方法上的指導,教學生學會閱讀(教科書)和學會思考(提問的質疑),既為探究明確了內容,又為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提供了方法。]
四、先學
1.看一看
學生看書自學,教師巡視,確保每一名學生都在緊張地自學。
評價:同學們都能按要求自學,坐得端正,速度也比較快。
2.做一做
(1)檢測默寫
師:默寫完成的請舉手,請自己對照課本,用上修改符合進行修改。(師板書:一個數各位上數的和是3的倍數,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
生齊讀“3的倍數的特征”,師:這句話說得一定對嗎?(質疑,驗證)
(2)檢測“做一做”
師:下面老師就來檢測一下同學們的自學效果,請看檢測題——課本第19頁“做一做”,請同學們獨立完成在練習本上。
3.教師巡視,關注學困生,了解學情,收集錯例,在頭腦中進行第二次備課。
[設計意圖:先學環節,時間在8分鐘左右,讓學生充分地、獨立地先學,并完成必要的練習。其目的是要相信學生獨立學習的潛能,不斷地把學習的主動權和責任權還給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教學建立在學生獨立學習的基礎上自主探索,讓學生自主經歷探究規律的過程,教師充分關注到學困生暴露出來的“問題”,實現“二次備課”,為后教環節建立教學起點,真正做到以學論教,因學定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