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標本蘇教版小學五語下第四單元教學指導意見
五、教學構想: (一)緊扣關鍵段質疑,初讀課文。 本文的第一自然段總括全文,抓住它輻射全篇,可收綱舉目張之效。揭題后,呈示本段,讓學生自讀,思考:從中讀懂了什么?學生讀后思考交流,知道這一段交代了埃及的金字塔所處的環境,數量的眾多,外觀的奇特,氣勢的非凡,地位的崇高等。接下來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表達出自己的見解。 隨后引導學生質疑,學生有可能會提出這樣一些問題:“金字塔是用來干什么的?”“是怎樣的形狀?”“金字塔有什么特點?”“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來的?”“為什么金字塔會舉世聞名?”……這些問題涉及到金字塔的作用、形態、規模、建造等方方面面,也抓住了這篇說明文所要說明的基本要點,對全文呈現出一種包舉之勢。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充分地朗讀課文,邊讀邊想,邊想邊劃,獨立自主地探究和解決問題。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學生的閱讀是為了解決自己提出來的問題,積極的思維參與成為這一過程顯著的特征,因此,他們的閱讀與探究既是自主的,更是有效的。 初讀結束后,安排一個交流環節。各問題有了答案,也理清了文章的結構,從整體上把握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以質疑、讀書、思考、交流為主要方式與特征的初讀環節為學生進一步走向金字塔奠定的良好的認知基礎。 (二)緊扣關鍵句讀書,理解課文。 隨著初讀感知任務的達成,“如此宏偉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樣建造起來的呢?”作為過渡句所起的承上啟下作用也明朗起來。第一,金字塔如何的宏偉而又精巧?第二,金字塔是怎樣建造起來的呢?這是領著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所要解決的兩個重點話題。解決第一個話題時,重點啟發學生把握其通過打比方、作比較、列數字、舉例子等方式將為讀者所陌生的或抽象的事物寫得形象可感的特色,這一點也是學生習作訓練中可資借鑒的比較有效的寫作方法。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第三自然段,聯系生活比較比較,朗讀想象,在腦海中再現金字塔的宏偉和精巧,感受古埃及人的智慧和勤勞。同時讓學生體會到“相當于40層高的摩天大樓”“連鋒利的刀片也插不進去”“繞地球一圈”等一系列說明方法使用的好處是使讀者感到形象、真切。引導學生解決第二個話題時,可以在充分閱讀理解的基礎上,通過畫畫或模擬演示等方法將文章語言還原為生動可感的形象,這種方式會使學生比較好地感悟“埃及人想出了許多科學的方法”運石塊、壘石塊的餓過程,體會埃及人民的“勤勞而聰明”。 (三)緊扣關鍵詞“反芻”,總結課文。 為什么說金字塔是“舉世聞名”的?為什么說它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這兩個問題可以說是同一個問題,也即為什么金字塔會位列“世界七大奇跡”。一是年代久遠——“這些金字塔矗立在起伏的黃沙之中已經有四五千年了”;二是規模宏偉——“古埃及各個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更舉胡夫金字塔為例說明了金字塔之“巍然屹立,傲對碧空”之雄姿;三是建造之難之巧——公元前27世紀左右的“勤勞而聰明的埃及人民想出了許多科學的方法”。課文教學接近尾聲之時,圍繞“舉世聞名”和“智慧的結晶”這兩個詞引領著學生像老牛“反芻”一樣,再一次默讀全文,然后說說從哪里可以看出金字塔“是古埃及人們智慧的結晶”,從而懂得欣賞與尊重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進一步激發探究的欲望。 (四)緊扣說明方法,遷移運用。 本課采用了多種說明方法,將金字塔說明得很具體。學完全文后,組織學生進行一遍梳理歸納,然后以一個事物作為介紹對象寫一篇習作,盡量用上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用設問、打比方等方法,學會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