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少年王冕》(第二課時教案)
師:“咦?原來十三四歲的王冕在學畫畫,老師禁不住想問,他是怎樣走上畫畫的道路呢?你能從課文中找出原因嗎?”指名答。(板書:立志學畫)
師:“原來,有一天王冕放牛時,看到了雨后的場景,,想動筆畫一畫。于是,他抓住了學畫的契機。我們來看一下,到底是怎樣的美景呢?”
出示句子1:指名讀
“一陣大雨過后,天空中黑云邊上鑲著白云。陽光透出來了,照得湖水通紅。山上青一塊,紫一塊;山下樹木蔥蘢,青翠欲滴。樹枝像水洗過一般,綠得尤其可愛。湖里有十來枝荷花,花苞上雨水點點,荷葉上水珠晶瑩透亮。”
師問:“讀完這段文字,你的感覺如何?美在哪里?(美在顏色,美在層次)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你能用詞語來形容這幅畫的特點嗎?(栩栩如生,五彩繽紛,美侖美奐)”
引導學生想象,圖片的美好!抓住重點詞體會
“你能來描繪一下,這一幅動人的畫圖嗎?(出示課件)”
“讓我們齊讀這段優美的文字。正因為你們讀得美,更顯得這副畫最美,王冕不禁看得入了迷,這時,他心里在想什么呢?”
出示句子2:
“王冕不禁看得入了迷,心里想道:“古人說‘人在畫圖中’,真是一點不錯。可惜這里沒有一個畫工,把這荷花畫下來。”隨后轉念又想:“天下哪有學不會的事?我何不自己畫幾筆?”
師:這是什么句,你能換個說法,使句子意思不變嗎?
比較句子:“天下哪有學不會的事?我何不自己畫幾筆?”(加強語氣)
“天下沒有學不會的事。我能自己畫幾筆。”
師:這兩句話語氣有什么不一樣?那一句更能表達王冕的信心?為什么?從這句話中,你看出王冕是個怎樣的人?
師:“是什么讓王冕如此有自信?”(讀書)
過渡:“因為讀書,王冕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因為讀書,讓王冕更加自信。正因為如此十三四歲的王冕抓住了學畫的契機,走上了畫畫的道路。經過幾年的努力,十七八歲的王冕又會是怎么樣子的呢?”
3、學習第四段(指名讀)
師:“邊聽邊想,十七八歲的王冕,在你眼中又是怎樣的呢?還是當初的放牛娃嗎?談談你的感受”(板書:日益成才)
師問:你認為母親因何“心里十分歡喜”?
師總結:“是啊!想想這個兒子啊,七歲喪父,十歲輟學,但是,小小年紀懂得孝敬母親,勤奮好學,一邊放牛一邊讀書自學,十四歲自學畫荷,從此開始改變人生,才十七八歲,就離開秦家——這意味著真正意義上的自立。想到這些,哪個母親能不心里歡喜?”
三、感知寫法。略寫與詳寫相結合
師:這篇文章寫了王冕前后相距12年的生活經歷,作者是不是每一年都詳寫呢?為什么十歲和十三歲?(因為這期間發生的事情對王冕影響重大)我們要學習作者的這種寫法,詳略相結合。
四、拓展
1、學完這篇課文,你想對王冕說些什么?或者,你從王冕的經歷,你有什么啟發?談談感受。(出示名句:“儒林之楷模,學者之榜樣。”)
2、王冕最擅長的并不是畫荷,而是畫梅花。讓我們一同來欣賞王昂冕的作品。王冕除了是名畫家,還是一名詩人。(出示圖片及《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