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案例評比之五——溫州王曉歡
【分析與反思】
一、利用技術為課堂服務,體現趣味性
本課我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利用交互式的課件,將各環節銜接起來,以游戲活動的方式來進行教學。環節主要有:猜一猜、搜一搜、考一考、連一連、理一理、評一評等,讓學生能夠很好的在創設的情境中進行學習。這里的游戲闖關和以往的游戲闖關也是有區別的,并不是只有過了第一關才可以過下一關,這里的每一關只是給學生的學習活動一種輔助的作用。分析小學四年級學生的特點上,不難發現,孩子們是比較喜歡在“玩中學、學中玩”的,如果每節課都單一地用同種教學手段和策略來上課的話,學生也會產生“學習疲勞”。讓學生接觸到“玩”這個字,玩中學,學中玩,這樣的情境設計讓學生忘卻了那種拘束而枯燥的課堂形式,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掌握了知識,體驗快樂的學習過程。一個學期適當使用這樣的方式上一、兩節課,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的方法之一。可以真正讓學生體會到在學中樂、樂中學。在課堂上,我一直在強調以組為單位進行加分,淡化以個人成績為目的的學習活動,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集體意識,優等生幫助學困生,通過這樣的方式確保學困生的保底學習。整節課下來,雖然以游戲的方式來開展教學,但學生都能夠靜下心來瀏覽網頁,順利闖關游戲環節等,有所學、有所得,讓每一個學生體驗一種“玩”的課堂,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二、注重小組合作,讓學生學會選擇
在教學中,通過分組活動,讓學生在互相交流中學習聽取別人的意見,學會和別人交流,并對別人的方法進行理解,可以使學生的思維空間更為廣闊,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學習活動中,學生總會呈現多樣化的方法,這些方法中必定有一些是比較簡單或比較適合自已的,引導學生去選擇恰當的方法來輔助自己的學習。如一些搜索的技巧、下載整理的方法等,可以讓學生在眾多方法中進行篩選,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特別是這樣的綜合課而非新授課中,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相互交流顯得尤為重要,“優等生”幫助“學困生”進行學習,更能體現小組合作所帶來的成效。
三、注重差異、讓學生體驗成功
每每在學生操作前,老師都會和學生交流了一些創作上的內容,給學生一個導向,以起到很好的效果;還給學生一些操作的要求,如:去搜索什么內容、搜索到后進行學習,并限制了練習的時間等。有了這些操作要求的提醒,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規定的時間內,在內容上或多或少完成自己的目標。如果沒有這些條件要求的限制,學生會出現沒有目的的搜索、不能及時完成等情況。因為學生之間總是存在差異的,優等生他基本不用再去復習鞏固,直接可以操作,但學困生就需要老師或優等生的幫扶,他才可以達到“放”的程度。課堂教學不能只面向個別尖子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是課堂的主人。所以教師所設計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必須仔細考慮它的難易度,以便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學習的可能。在“理一理”環節,老師還設計了一個“小助手”,讓稍弱一些的學生也能根據實際情況來簡單完成學習任務,讓他們同樣可以體驗成功的快樂。
四、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積極學習
學生的信息素養主要是通過學生自己的操作實踐活動“習得”的,不是老師教會的。所以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愿學、樂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習的實效。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牢牢地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并且力求在各個教學環節中體現出來。這樣學生就會學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也更加有興趣。這節課,教師把課堂真正地還給了學生,讓學生自始自終充分自主的學習,自我探索、自我展示、自我激勵、自我調控,學生“指導”學生,協作互助,一次又一次地體驗成功的樂趣;在自評小結環節也是讓每一位學生進行自我總結和自評,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權”。而教師始終保持著一個引領者、指導者、組織者的角色,體現了師生關系的和諧。學生在完成比較有趣的學習任務時,他們會專心致志、樂此不疲。以活動為主線,這節課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