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六年級音樂上冊教案
2、 通過教學,復習有關民樂的相關知識。
3、 通過對節拍、速度、力度、配器等音樂要素的分析、比較能夠感受
到樂曲不同的段落所表達的不同意境。
教學程序:
(一)圖片導入:
問題一:你看到了什么?能不能用一個詞來形容?
問題二:你認為這組圖片缺少什么?(音樂)
問題三:聽辨哪一段音樂適合為這組圖片配樂?(播放樂曲的第二、第三部分)
(二)詳細聽辨樂曲的第二部分
聽辨節拍、速度
聽辨配器
復習民樂相關知識
邊聽音樂邊各自模仿不同的樂器演奏
說一說這段音樂表現了什么?
(三)聽辨樂曲的第三部分
聽辨節拍、速度
說一說表現了什么?
在配器中增加了哪些樂器使得樂曲這樣熱烈、歡快?
聽音樂,找部分同學在適當的地方加上鼓、镲伴奏。
(四)聽辨樂曲的第一部分
出示課題《翠湖春曉》,原曲中還有一段旋律我們沒有聽。
聽辨節拍、速度
如果將三段音樂連成一首樂曲,你認為此段音樂應放在前兩段音樂之前?還是之后?為什么?
(五)欣賞全曲
按老師的要求完整的欣賞樂曲
第一部分:靜靜的聆聽
第二部分:模仿樂器演奏
第三部分:加入打擊樂器伴奏
(六)介紹作者——聶耳
課后反思:因為沒有樂器,可以在對一些著名的作者 等人物,積累豐富學生的認識及了解。
第四課時
教學目標:
1、 能夠分別感受出歌曲《太湖美》女聲獨唱中柔美流暢、迂回婉轉富有江蘇民間小調風味的演唱風格以及《洞庭魚米鄉》男聲獨唱中那高亢悠遠、熾烈奔放的湖南高腔唱法的演唱風格。
2、知道《洞庭魚米鄉》為三段體結構,感受山歌與號子的不同風格。并為第三樂段畫出圖形譜,來感受歌曲再現段高亢悠遠、自由開闊的意境及湖區人們對水鄉的熱愛之情。
3、激發對祖國山河及家鄉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感受《太湖美》、《洞庭魚米鄉》同為水鄉漁歌的不同演唱風格。
教學難點: 對江南小調、山歌和號子的感悟。
教學用具:鋼琴、錄音機、磁帶
教學過程:
一、舞蹈導入:
通過肢體語言來初步感受歌曲江南水鄉的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1、在絲竹樂《太湖美》的音樂播放中,教師帶領學生集體舞動
2、簡介江南絲竹樂(出示二胡、笛子、琵琶主奏樂器的圖片)以及漁歌的字面含義。
二、歌曲欣賞:
(階段目標:感受《太湖美》、《洞庭魚米鄉》同為水鄉漁歌的不同演唱風格)
(一)歌曲《太湖美》欣賞
1、完整聆聽《太湖美》歌曲,感受柔美略顯歡快的情緒。
2、歌中唱到太湖都美在哪里?初步分析歌詞,結合風光圖片感知歌中所唱的太湖美景及捕魚場面。同時簡介太湖地理位置及氣候、人文特征。
3、聆聽江蘇方言版《太湖美》歌曲,感知江南水鄉地域特有的鄉音唱法。初步感知歌曲旋律、節奏、速度、力度、等特點
響板隨之輕擊,重點體會歌曲旋律清秀流暢、柔和婉轉的演唱風格。(按照一板三眼的形式擊奏)
4、分析歌曲結構及歌曲旋律、節奏、速度、力度的特點。
隨《太湖美》吟唱歌曲后,分析歌曲音樂要素的運用及特點,體會歌曲演唱風格,深化歌曲情境并感知音樂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