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增強師幼間的情感交流
三、理解、關注幼兒是師幼積極情感互動的基礎。
人人需要理解。人們常說“孩子憑興趣做事”,“兒童是情緒的俘虜”,這些話用在孩子的身上非常貼切。由于幼兒時時處處要求成人給予保護,因此他們更需要成人給予理解、關懷、體貼和愛護。而且, 幼兒的情感需求,常常在行為舉止中表現出來,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多種感官去仔細觀察,注意每個幼兒的情感流露,從中理解他們的情感狀態,了解孩子的心態和真情實感,培養幼兒學會積極的情感交流。
在幼兒園中,幼兒對教師的一舉一動、一點一滴的變化都觀察的非常仔細,老師在幼兒心目中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他們會使用自己的方法來引起老師的注意。如有的孩子常常會特意告訴我“老師,我吃完了”、“我睡醒了”、“我坐好了”等一些表白性的語言,而且表現為一個孩子一說,就會有一大幫孩子爭著告訴老師自己也已經準備好了或做好了;“老師,你在干什么?”、“要上課了嗎?”、“我們出去玩什么呀?”等一些看著就明白的提問,孩子幾乎都是明知故問;“老師,他剛才打了”、“碰到了”、“剛才跑到外面去了”這樣一些告狀性的語言,孩子會一撥一撥的過來告訴老師,有的孩子根本沒親眼看到,但他一旦得到這方面的信息,他也會趕過來告訴老師。……這些在成人看來平常、多余的告狀、表白、提問、尋求指導和幫助等言行,其實是孩子在試探教師,想要親近教師。幼兒是敏感的,他們幾乎不愿放過任何一個細微的能與老師親近的機會。在幼兒心中,他們十分渴望與老師親近,得到老師的關注與喜愛,當孩子得到老師的關注與肯定后,他們會更加愛老師、信賴老師、依戀老師,就會形成良好的情感互動。在這些行為中,孩子其實是師幼情感交流互動的主動發起者,因此,我們要理解孩子存在這些行為的原因,他們的真實用意。無論是孩子的何種言行,都是為了能與教師之間進行情感的交流,教師都應該給予相應的答復。對于表白性的言行,老師可以微笑著摸摸孩子的小腦袋,沖他們點點頭,清清的應答一聲;對于孩子的明知故問,教師可以借機引導孩子自問自答,提升孩子的言語表達能力;對于孩子之間的告狀行為,教師可以組織小組或是集體進行討論,教育孩子,提高他們的是非判斷能力。
四、創設豐富的情感氛圍,讓孩子充分感受愉快的情感互動。
愉快的情感體驗往往不僅使幼兒愿意學習,學得快,而且做什么事都很積極;不愉快的情感體驗則會導致孩子出現各種消極行為,不愛動,不愛學,也不愿意聽話。孩子如果喜歡老師,老師說的什么話都愛聽,愿意上這個老師的課,舉手回答問題會非常積極、踴躍。要形成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就應為幼兒創設豐富、溫暖、安全、信任、互愛的情感氛圍,在輕松、自由的基礎上,教師和幼兒都保持愉快心情的情況下,在相互之間產生積極的互動。而在游戲活動中,孩子面對的互動環境和氛圍相對要寬松得多,幼兒就會表現得更為開放、輕松、自由。同樣,以操作為主的教學活動,也為幼兒提供了更為充分的互動空間,深受孩子們的喜歡。因此,教師應多組織一些氛圍比較寬松、兒童交往機會比較多的游戲、操作活動,以賞識的目光看待每個孩子,學會等待,相信孩子,善于發現每個孩子身上的優點;尊重幼兒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待他們的興趣、愛好,了解他們的情感需求,在積極的互動中促進每個孩子的發展。在《動物運動會》教學活動中,我和孩子們一起戴上動物頭飾,扮演其中的角色,孩子們積極地參與活動,并且效果較好。 五、以寬廣的胸襟欣賞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