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第五單元教案
的。這里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
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
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
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
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三、小結
故事曲折回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
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
教學后的感悟與反思:
教 學 設 計
課題: 二十二、短文兩篇 第__ 1 課時 總序第 46 個教學設計
課型: 精講課 備課執筆人:孟花秀
預設目標:
1、理解托物言志的寫法。
2、體會精妙新穎的構思。
3、當堂背誦全文
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導讀法(通過“三讀”達到理解課文內容,當堂背誦全文)
教具與學具準備:
錄音機
教學預案與教學改進:
教 學 預 案
教學改進與隨記
一、導入
1、引導學生總結全文的構思。全文起于比興,繼而對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寫,再通過類比,巧妙地表現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2、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現作者不貪戀富貴榮華,不與統治階級同流合污,重視自身修養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板書課題《陋室銘》(劉禹錫)及教學目標;
本文是唐朝文學家劉禹錫為自己簡陋的屋子寫的一篇散文。
本文為駢體文,簡介駢體文的特點。“銘”:古代刻在器物上
用來警戒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后成為一種文體,這
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二、學習課文
一讀 理清思路(結合課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聲地朗讀課文)
如果給課文分三個層次,該怎樣劃分?
第一層從開頭到“唯吾德馨”
第二層從“苔痕上階綠”到“無案牘之勞形”,
第三層為文章結尾。
二讀 品析詩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類比什么?“有山則名”、“有龍則靈”暗喻
什么? 前二句類比“陋室”,后兩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內外是什么顏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點,用一個詞(字)概括。 綠色,青色,景色別致幽雅(幽)